本报记者 昌校宇
见习记者 杨洁
在疫情影响下,年内新增市场主体总量仍逆势上扬。《证券日报》在11月26日刊发的文章《年内新设市场主体数量同比增81万家批发和零售业占比逾47%》中已经进行报道,从注册地来看,江苏、广东、山东等3个省份年内新设企业最多。此外,上市公司也同新设企业一起,为区域经济发展添新动力,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
新设市场主体
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力
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新设企业数量为2260.87万家,虽较2019年全年还有0.35万家的差距,但较2019年同期增加109.21万家。从注册地来看,江苏、广东、山东等3个省份的新设企业最多。其中,江苏省排名榜首,新设企业数量达235.73万家,占2020年全国新设企业数量的10.57%;广东省次之,新设企业数量为223.96万家,占比10.04%;山东省排在第三,新设企业数量为194.94万家,占比8.74%。
“虽然新设企业数量只是经济的一个表征,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区域经济的发展。”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江苏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广东省市场经济活跃,创业发展氛围浓郁;山东省人才济济,营商环境近年来不断优化提升。因此,3个省份新设企业数量较多是其经济实力的体现。
家住广东汕头的21岁留学生小龙(化名)正是创业大军的一员,也是今年广东省新增的一家注册企业。受国外疫情影响,他未能如期返校,在国内上网课的同时,灵机一动加入了电商一族。“今年4月份,我先开了一家经营玩具批发的实体店,由于觉得‘线上+线下’销路更广,便于5月初在某电商平台开办了自己的网店。”小龙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玩具属于薄利多销型商品,算是我创业前期的铺垫。”小龙坦言,在经营过程中他又发现了小家电的商机,就分别开了小家电批发的实体店和网店。“一方面,小家电属于人们生活必需品,实用性高、销售走俏;另一方面,小家电的市场比较稳健,我个人认为很有发展前景,希望此番折腾能够把学费挣出来。”
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梳理,新增企业在上述区域“扎堆儿”也离不开政策的“助攻”。例如,2月份,江苏省税务局发布《国家税务总局江苏省税务局关于主动作为精准施策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通知》提到,大力帮扶带动中小企业,不折不扣落实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优惠政策;12月份,广东省印发《广东省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近期重点工作任务》,从5个方面提出46项工作任务,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内生动力;同月,山东省发布《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15条具体措施优化营商环境。
上市公司增量
为区域经济“涡轮增压”
值得一提的是,资本市场上市公司注册地情况与新设企业注册地有诸多吻合之处。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2月14日记者发稿,A股市场共有上市公司4107家,包含今年新上市公司362家。
按注册地来看,广东省上市公司数量为全国之首(667家),浙江省(510家)、江苏省(477家)分列第二、三位。而从今年新上市的公司数量来看,排名依次为江苏省(57家)、浙江省(55家)和广东省(52家)。
对此,田利辉表示,新增企业的数量更好地反映出当地创业创新活力,而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注册情况则反映的是当地现有企业的发展状况。但不可否认,二者均为当地经济发展助力。
“浙江省民营经济已非常活跃,故而新设企业数量未能位居前三名,但其新上市公司数量能够摘取榜眼,反映出浙江省营商环境长期以来相对优秀。山东省目前正在大力改革,瞄向市场化和高科技化,希望创业企业能健康发展,争取在上市公司数量上也迎头赶上。”田利辉进一步解释说。
那么,上市公司对于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和企业自身发展活力有何看法?《证券日报》记者以投资者身份与一些上市公司的证券事务部门人员进行了交流。
记者注意到,某房地产企业在今年加大了外省布局,其中便包括江苏省。对此,公司工作人员表示,这与公司发展战略相符。为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公司会将资源向有发展前景的地区倾斜,而江苏省经济发展潜力好,人口吸纳能力强,看好其市场前景。
广东省某家电制造业公司的工作人员则表示,首先,广东省的经济发展无论是生产总值还是经济总量一直都较为可观;其次,目前公司所属行业发展前景较好,同时当地还会有相关政策支持和补助,如科技类和电子商务类的奖励;第三,下一步公司会从整体竞争力方面提高自身发展潜力,如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增强产品的设计能力,不断完善产品种类及渠道布局,扩大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
谈及接下来还有哪些区域将获新设企业青睐,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预测,“未来我国经济活跃的地区包括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成渝、北部湾等地区也会有较大发展潜力,形成特色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