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债券市场双向开放步伐加快

2020-12-07 10:42:10    中国经济网

近期,外资机构连续增持中国债券,显示出国际投资者对于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信心。

债券市场进一步开放,有助于增加离岸人民币市场的产品供给,丰富海外市场投资渠道,扩大离岸人民币市场规模,继而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近日,外资机构购买中国债券的热情持续高涨。12月2日,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发布的11月债券托管量(按投资者)数据显示,境外机构投资者的债券托管量大幅增长,11月境外机构债券托管面额为27663.36亿元,同比上涨47.88%,相较上年末上涨47.38%。至此,境外机构投资者已经连续24个月增持中国债券。

债券通近期成交量也创下新高。债券通是指境内外投资者通过香港与内地债券市场基础设施机构连接,买卖香港与内地债券市场交易流通债券的机制安排,包括“北向通”及“南向通”。2017年7月,“北向通”开通。

债券通公司近期发布的债券通运行报告显示,11月,债券通交易活跃,共计成交5895笔,总成交4850亿元,创单月总成交历史新高。截至11月底,债券通入市的境外机构投资者数量达2307家,当月新增投资者68家,全球排名前100的资产管理公司中已有75家完成备案入市。目前,债券通服务范围已经扩展至34个国家和地区。

外资机构连续增持中国债券,显示出国际投资者对于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信心。当前,我国债券市场是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债券品种丰富,交易工具序列齐全,已经具备相当的市场深度与广度。截至2020年10月末,中国债券市场余额已达114.6万亿元人民币,为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共有877家境外机构投资者进入我国债券市场,持债总量为2.98万亿元,占我国债券市场总存管量的2.6%。我国债券净融资规模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比重,已由5年前的24.1%跃升至36.2%。债券交易更加活跃,年换手率由5年前的2.03倍上升至2.6倍。

在持续吸引外资机构“走进来”的同时,我国债券市场双向开放有望迎来另一里程碑式的事件。经济日报记者获悉,人民银行正与香港货币当局一道,会同各方研究探讨“南向通”的框架性方案。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国际团队负责人常征表示,在“北向通”成功运行的基础上,推动“南向通”落地将有多重重要意义。

自2017年“债券通”开放以来,境外机构投资中国债券持债规模年均增速达40%。2017年7月至2020年10月,“债券通”累计成交量为7.66万亿元,占同时期境外机构交易量的44.7%。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推进“南向通”开通的时机已经成熟。

业内人士认为,“南向通”开通后,将为内地投资者“走出去”创造良好的环境。当前,内地投资者对海外资产的配置需求客观存在,但其投资渠道有限。目前内地机构投资者的境内资金可通过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和RQDII(人民币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计划下的基金投资香港的债券市场,但不能自主选择债券品种、类别,以及买入卖出的时点。而“南向通”将允许投资者自主选择多种具体的交易结算安排,构建便捷、可控的“走出去”通道。

常征认为,“南向通”将为内地投资者提供又一个资产全球化配置的途径,一方面有助于内地投资者利用香港市场在全球范围内管理和对冲信用风险;另一方面,开通“南向通”将进一步提升内地债券市场结算登记、信用评级、信息披露等相关制度的国际化,也有助于促进其他中介机构,如咨询机构、法律机构等的国际化布局,使业务范围进一步和国际接轨,增强其满足日益国际化、多样化、系统化、高层次的服务需求能力。

从中长期来看,常征表示,债券市场进一步开放,有助于增加离岸人民币市场的产品供给,丰富海外市场投资渠道,扩大离岸人民币市场规模,这些因素均对人民币国际化有重要推动作用。债券市场的开放将推动相关基础设施机构各项准备工作落实,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和人民币跨境业务政策框架也将不断优化。这均有助于增加人民币跨境使用场景,加大跨境资本流动,进一步拓展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果静)

(原标题:债券市场双向开放步伐加快)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西安高新区:组合拳提升硬科技
下一篇:内外需求持续回暖 中小企业销售明显改善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