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文丽)“今年1至9月,城镇新增就业898万人,已经完成全年预期目标任务的99%。”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日前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人社部副部长李忠表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稳就业政策落地见效,重点群体就业得到较好保障,就业大局总体稳定。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就业总量压力不减、新的影响因素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我国急需持续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实现高质量、更体面的就业。专家认为,只有抓住技能提升这个关键,才能优化就业结构,使稳就业更稳。
稳就业效果凸显
关于当前就业形势,李忠用12个字进行了概括——“总体平稳、逐步回暖、好于预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增、一降、一升”。
“一增”是指城镇新增就业稳步增长。1-9月,我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98万人,接近完成900万人的预期目标任务。“一降”是指调查失业率逐步下降。2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达到6.2%的历史最高值,随后波动下降至9月的5.4%,低于6%左右的预期调控目标。“一升”是指劳动力市场活跃度上升。人力资源市场机构网络招聘的数据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市场需求急剧下滑,招聘需求人数在一季度同比减少了25.9%,目前已经由负转正。
随着疫情防控逐渐向好,我国就业市场景气度也持续回升。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今年第三季度《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今年三季度招聘需求人数降幅小于求职申请人数,CIER(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环比季节性回升,7-9月CIER指数持续上升。从区域和城市来看,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CIER指数依次递减,一线、新一线、二线和三线等城市CIER指数依次递增。京津冀和东北地区的就业竞争仍然激烈,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就业市场竞争相对宽松。
值得一提的是,灵活就业因其规模大、空间大,成为稳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人社部在日前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我国灵活就业形势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个体经营、非全日制以及新就业形态等,从业人员规模在2亿左右。在解决劳动者生计的同时,灵活就业缓解了城镇就业压力,已成为吸纳就业的“蓄水池”。
多因素综合作用
在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多变、国际经贸环境趋紧等多重挑战叠加情况下,为何就业形势仍能保持总体稳定?在李忠看来,根本原因在于中央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就业工作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具体来说,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得益于经济恢复的基础效应、稳就业政策的对冲效应、服务培训的助力效应、社会各方面的合力效应。
一直以来,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是就业服务的重点群体。面对困难挑战,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狠抓落实,担当作为。
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人社部会同有关部门实施了就业创业促进等系列行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不断线”就业服务,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最重要的工作特点就是‘畅通一条渠道,强化四项服务’。”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表示,畅通一条渠道就是畅通毕业生求助通道,强化四项服务就是强化岗位拓展、强化招聘组织、强化能力提升、强化困难帮扶。据统计,目前公共部门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280万人。同时,通过扩大就业见习规模,今年已经有34万名青年参加就业见习活动。
而针对在疫情影响下部分农民工面临外出务工受阻等难题,人社部会同15个部门出台了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的专项政策文件,开展系列就业和培训方面服务活动,全力稳定和扩大农民工就业。截至三季度末,外出务工农民工已达1.79亿人,较二季度末增加200万人。
此外,今年7月底国务院办公厅还发布了《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坚持市场引领和政府引导并重、放开搞活和有序规范并举,提出了细化支持灵活就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意见印发以后,人社部会同相关部门采取一系列积极举措,支持劳动者多渠道灵活就业,比如加大对个体经营、非全日制、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在审批管理、资金、场地等方面给予“四免”支持;从新职业开发、针对性培训、就业服务、权益保障等方面加强保障扶持。
仍面临诸多挑战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依然复杂,不确定因素多,重点群体就业任务十分艰巨,稳就业、保就业还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虽然就业大局总体稳定,保就业、促就业、稳就业政策效果凸显,但是重点行业、企业、地区和群体就业仍需关注,就业结构性矛盾越发突出,小微企业、京津冀和东北地区、一线城市及高校毕业生群体的就业市场竞争仍然激烈。
专家认为,破解结构性矛盾是稳就业撬动点。当前,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高技能人才短缺,一般技能人才供应相对过剩,限制了中小企业用工需求的扩大,直接影响到产业链的竞争力。应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职业教育由“教育教学型”向“产教融合型”转变。在政策保障上,应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同时,稳就业还需要开辟新的就业领域与就业方式。从今年年初的“共享用工”潮到不断更新的新职业和新就业形态,灵活就业正成为稳就业的一支重要力量。疫情防控期间,网络零售、互联网医疗、线上课堂等新产业、新业态快速成长,为灵活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当前,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是激发劳动者创业活力和创新潜能的有效手段,也是解决低收入群体就业的重要途径。
此外,专家提出,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要从扶持企业入手,对一些困难企业、受疫情影响大的企业提供及时到位的帮助,给企业吃“定心丸”。比如,进出口企业、服务业企业等解决就业人口的能力很强,但受疫情冲击特别大,政府应高度重视,持续提供精准扶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