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昌校宇
我国按下了自贸试验区扩容“快进键”。9月21日,北京、湖南、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及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方案发布。紧接着,9月24日,北京、湖南、安徽3个自贸试验区正式揭牌,至此,我国自贸试验区数量已增至21个;同日,浙江自贸试验区扩展区域正式挂牌。
“自贸试验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实施7年来,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锐意进取、大胆探索,累计到今天已经形成了260项制度创新成果,面向全国复制推广,工作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此次新增、扩区的4个自贸试验区所在省市去年利用外资占全国的21.4%,进出口额占全国的21.7%。”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9月2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肖本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新一轮3个自贸试验区的设立,我国自贸试验区不仅覆盖了沿海、沿江和沿边,而且在4个直辖市都有了“落子”。
肖本华进一步介绍,“具体而言,21个自贸试验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三大经济增长极: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此外,21个自贸试验区和而不同,都有各自不同的定位,都鼓励进行差异化制度创新,进行差异化发展。之前的18个自贸试验区就已在差异化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在金融方面,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国际金融交易平台发展、天津自贸试验区的融资租赁、广东自贸试验区的跨境金融等都已取得很大进展。通过差异化发展,可以避免自贸试验区之间的政策优惠竞赛,形成良性的互动与合作。”
自贸试验区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也是中国吸收外资的重要平台。据公开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先前设立的18个自贸试验区新设外资企业3300多家,实际利用外资900亿元以上,进出口额达到了2.7万亿元,外资占到全国的16.8%,外贸占到全国的13.5%,自贸试验区在稳定外贸外资基本盘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一轮地方自贸试验区建设提速,预示着我国自贸试验区向纵深发展,并已由沿海地区转向中西部等内陆地区,而开放场景也由边境区域转向边境后的腹地,建设方向由货物贸易、投资等领域拓展到服务贸易、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总体来看,我国自贸试验区扩围升级,不仅实现地理上的广泛覆盖,而且在建设方向上由浅入深,实现更高水平更宽领域的探索。
“由于自贸试验区本身就是试验的窗口,各地都抓住自身的比较优势,开展因地制宜的先行先试和积极探索。例如,此次北京自贸试验区重要建设方向在科技创新、服务贸易和数字经济领域;湖南自贸试验区更依托长江经济带探索产业转移、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中非经贸深度合作等;安徽自贸试验区则依托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突出科创、产业升级以及内陆开放等建设方向;而浙江自贸试验区扩区后将聚焦五大功能定位,即打造以油气为核心的大宗商品资源配置基地、新型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与物流枢纽、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区及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刘向东进一步介绍。
谈及接下来各地自贸试验区建设还需从哪些地方发力,刘向东建议,需要对标国际规则,打造世界一流营商环境,继续在深化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以及产业升级等领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并向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