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远方)通过产业基础再造,打破对传统经济发展路径的依赖,既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工程,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项重要任务。7月底召开的2020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电视电话会议提出,要精心谋划新发展格局和“十四五”规划,把振兴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中之重和关键环节。近期,浙江、河南、云南等地纷纷出台规划方案,全力打造与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相匹配的产业基础和产业链体系。
支持举措密集落地
浙江日前公布的《浙江省实施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行动方案(2020─2025年)》要求,到2025年,基本形成国际先进、安全可控的产业基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领域产业基础再造实现重大突破,基本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十大标志性产业链。形成一批具有产业链主导力的战略性技术产品,培育100家左右世界级龙头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实现十大标志性产业链省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载体全覆盖,打造4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3个万亿级产业链、2个五千亿级产业链和5个千亿级产业链。
业内专家表示,这是自疫情发生以来,浙江省针对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作出的积极应对,反映了浙江全省上下对于牢固产业链基础、抢抓科技革命机遇、抢占全球产业格局有利位置的坚定决心。
不仅是浙江,近期,河南、云南、南京等地也纷纷出台实施方案,全力打造与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相匹配的产业基础和产业链体系。
比如河南提出,实施“十百千”转型升级创新专项,加大研发投入,建设一批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创新联盟,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制定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四基”突破清单;实施新技改工程,加快企业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力争技改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22年、2025年,分别创建120个、150个国家级绿色园区(工厂)。
云南明确规划了该省先进制造业未来15年的发展目标、重点和路径,提出重点抓好产业基础再造、重大技术改造、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四大工程。到2025年,先进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万亿元,到2030年达到2.9万亿元,到2035年形成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南京则聚焦软件和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新医药与生命健康、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电网、轨道交通、智能制造装备等八大产业,全面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力争到2025年,全面建成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产业链安全高效、产业生态循环畅通的先进制造业体系,打造若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链条。
聚焦数字产业链
各地行动方案确定了多个重点领域的主要任务,其中数字产业链是布局重点。如浙江在数字安防产业链上,要实现图像传感器、中控设备等关键零部件的技术突破,补齐芯片、智能算法等技术短板,加快人工智能、虚拟/增强现实等技术融合应用,打造全球数字安防产业中心。到2025年,数字安防产业链年产值达到4000亿元。在网络通信产业链上,补齐通信芯片、关键射频器件、高端光器件等领域技术短板,做强新型网络通信设备制造、系统集成服务,打造世界先进的网络通信产业集聚区、创新应用引领区。到2025年,网络通信产业链年产值达到4000亿元。
上海也提出,到2022年末,将上海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领先的在线新经济发展高地;江西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加快新动能培育的“一号工程”;四川表示将抢占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5G网络应用和超高清视频等产业高地……
数字经济的巨大空间表现在“产业数字化”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表示,数字经济有助于产业转型升级。传统物流向智慧物流、传统制造业向无人工厂转变,借助技术的手段,传统产业将突破现有壁垒,贯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升生产效率。
“可以乐观地预见,随着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基建的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将更为广泛地应用实施,数字经济有望成为我国经济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军说道。
有关机构测算,在不考虑疫情影响的情况下,数字化转型可使制造业企业成本降低17.6%、营收增加22.6%,使物流服务业成本降低34.2%、营收增加33.6%,使零售业成本降低7.8%、营收增加33.3%。
着力发挥地方优势
不容忽视的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其根源在于结构性失衡。“一方面,钢铁、石化等行业的低水平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另一方面,高端产业发展不够和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占有不足,产业的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水平不高,关键装备、核心零部件和基础软件等严重依赖进口,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供给不足。”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表示。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做好顶层设计,以结构体系和创新体系再造为着力点,分类组织实施。”北京交通大学中国高端制造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朱明皓也强调,在制造产业领域,各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集中体现为产业基础薄弱。比如,一些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工业软件大量依赖进口,部分产品质量可靠性和一致性差、试验验证能力弱,与其他产业发展不相适应。
盘和林认为,地方发展数字经济要结合自身比较优势因地制宜进行。对于一些人口稀疏、通信网络基础设施较差的地区,不适合过度推行服务业的数字化,而更适合开展制造业、农业的数字化、机械化工作。在部署数字经济时,还要广泛开展政府与民间资本的合作。
多位业内专家表示,各地要把握住这一个历史机遇期,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定不移以夯实产业基础能力为根本,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补齐产业发展的短板,增强自主能力,打造战略性、全局性、高可控性的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