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应用场景持续拓宽 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

非接触式服务新业态加速成长

2020-09-03 11:09:51    中国商报

为防控疫情,无需见面就能完成各种经济活动的“非接触式”服务备受青睐。送外卖、取快递、在线办公……一系列“非接触式”场景和应用,为疫情防控提供便利,也推动了“非接触式”经济的升温。新风口下,“非接触式”服务正融入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培育新动能、构筑新优势、抢占产业制高点的着力点。

居民进出小区门,刷脸即可;城市路面积水,城管系统自动抓拍上报;机器人当起快递员,为医院运送医疗物资……当下,很多无接触应用场景正在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延伸。智能化服务的广泛应用在减少人力投入的情况下也大显神通,不仅提高效率,也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不过,专家表示,想要智能化和“非接触式”服务走得更好更远,离不开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多种技术的支撑。

 

服务智能化便捷又高效

所谓“非接触式”就是指人和人,以及人和具体的实物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发生直接接触。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为了有效阻断“人传人”的传播链条,“非接触式”服务不断涌现:机器人承接了消毒清洁、送药送餐、诊疗辅助等“一线工作”,VR看房、在线娱乐、在线教育等也成为大众居家必备之选……这些“非接触式”服务的变革,不仅催生了新的经济模式——“非接触经济”,如在线办公、在线医疗等,还为人工智能带来新的产业机遇。

中国自动化学会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专委会副秘书长贾伟表示,“非接触式”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至今,其已经过了五个发展阶段。“2002年发生的SARS疫情催生了第一次非接触式经济的热潮。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则加速了‘非接触式’服务和‘非接触式’经济的发展,促使‘非接触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贾伟认为,和17年前相比,如今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环境更加成熟,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促进了人们对无接触服务需求的大幅增长。

 

高新技术拓宽应用场景

数字基建提速将催生各类应用场景,促进产品服务更便捷、社会治理更高效。眼下,以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为核心的数字基建是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随着数字基建的提速,无接触应用场景将会继续优化和不断拓展。贾伟表示,目前,“非接触式”服务越来越智能化,也越来越需要人工智能技术加以支撑。此外,业内人士表示,行业标准规范也是相关业态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标准统一了,新技术就能更好地推广。

据了解,近一段时间以来,在一些涉及疫情防控的无接触应用领域,已经开始制定标准规范。比如,针对智能测温,北京海淀中关村管委会在4月中旬发布了《非接触式智能体温筛查系统技术规范》,提出了包括视频图像采集、温度分析、目标检测、智能告警等十一大模块在内的筛查系统基本架构。此外,为统一全社会对健康码的认识,打通跨地区互认,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期发布了“个人健康信息码”系列国家标准,从立项到发布实施仅用了14天。

 

业态发展按下快进键

未来,“非接触式”能否充分落地,促进经济发展?专家认为,加快面向“非接触式”服务的人工智能技术,首先要具有更好的智能感知,其次要有更好的人工智能算法,最后要加强相关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创新。有业内人士认为,由于技术成熟度欠佳,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应用需求,因此充分应用“无接触式”还存在一定挑战。

不过,从智能体温检测、健康码互认,到无人零售、机器人送货,这些智能化无接触服务和应用也正在催生新业态,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无接触服务和应用的出现,得益于我国良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丰富的应用场景。反过来,大量应用场景的实践积累也促进了相关技术的优化和改进。例如,上海近日提出加快发展在线经济、到家经济、非接触式经济和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经济新产业;安徽也提出积极发展在线经济、到家经济、非接触经济等新经济产业,形成新的增长点。

业内人士也表示,当前无接触应用的相关业态发展已按下“快进键”,这不仅是今年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下的权宜之策,更是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必然结果。未来,将有更多新技术、新应用涌现,使社会服务更便捷、更安全,也会让社会治理更高效、更智慧。

不仅如此,新技术与产业正在加速融合。“一种新业态要得到普遍接受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包括消费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非接触式’产品的成熟度。”业界普遍认为,随着5G商用的进一步深入,人工智能3D感知技术的功能和规模将全面升级。基于5G商用、人工智能技术成熟、政策支持等利好因素,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兴起的“非接触式”服务将比2003年SARS肺炎疫情时期的影响更广,作用力更强,更多潜在应用场景将会大量涌现。(依 琰)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重拳出击 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下一篇:政策精准引导 金融纾困小微企业再加码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