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高端化是中国汽车产业“由大变强”必经之路

2020-08-28 10:00:04    经济参考报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7月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环比增长1.7%,同比增长4.5%,市场份额回升至35.1%。其中,高端自主品牌表现尤其出色。吉利的领克销量同比增长78%,长城的WEY环比增长25%,特别是一汽的红旗销量为1.75万辆,同比增长99%。今年1月至7月,红旗累计销量超8.75万辆,同比增长108%,实现了“七连涨”。8月23日,红旗定位于中大型豪华轿车的H9正式上市,定价为30.98万至53.98万元,在预售阶段就受到市场热捧。

在新冠肺炎疫情重创全球车市的背景下,红旗的逆势增长为中国汽车高端自主品牌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而对中国汽车产业来说,高端化势在必行。业界普遍认为,高端化不仅有利于提升中国车企形象,增加品牌溢价,使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更有利于中国汽车产业从低端向高端迈进,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打造真正的“汽车强国”。的确,对于车企而言,冲击更高端的市场,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可以提升品牌的单车盈利能力,而高端车型又可以反哺平价车型,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很多国际品牌如奥迪、雷克萨斯、丰田、大众都是这样的模式。

事实上,中国汽车品牌向上的探索从未止息。从最开始的合资品牌以市场换技术,到自主品牌走性价比路线,中国汽车产业在近30年的高速发展中,自主品牌一次次向高端市场发起冲击,但几乎都铩羽而归。2017年,长城和吉利先后推出了自己的高端品牌WEY和领克,并且价格都突破了15万元,时至今日,WEY和领克累计销量双双突破30万辆。2018年重塑后的新红旗品牌,更是一路突飞猛进,现已杀入豪华品牌销量排行榜第五名,超越了很多国际品牌。

高端自主品牌为何此番能够成功崛起?从需求端看,随着中国制造实力的提升,消费者不再盲目迷恋外资品牌,“国潮”的兴起带来消费的回归,也给自主品牌带来更多的机会。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3.6亿辆,一二线乃至三四线市场都进入了“换购”时代,消费者在选择时会更多考虑个性化和品质化的需求。国际品牌虽然强调本土化,但其出发点仍然是在全球化基础上的本土化。而致力于高端的自主品牌,不仅有“主场优势”和多年的技术积淀,而且对消费者需求的把握更加精准。例如蔚来和领克,都通过手机App建立与用户的直联,根据用户的产品反馈进行改进。

再看供给端,二线合资品牌的衰退也给高端自主品牌的成长提供了市场空间。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美系、韩系、法系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分别为9.58%、4.69%和0.73%,但到了今年上半年,其市场份额分别为9.33%、4.18%和0.31%。反观高端自主品牌,以领克为例,据吉利汽车发布的2019年财报,领克品牌的平均售价达到了15.6万元,已经完全进入了二线合资品牌的价格区间,而今年5月上市的领克05,平均售价超过了20万元,更是进入了包括大众、通用等主流合资品牌的价格区间。

更值得期待的,是汽车“新四化”带来的历史机遇。此番中国车企推出的高端自主品牌大多为新能源品牌,比如东风岚图、上汽荣威新R标等,还有造车新势力中的蔚来和理想。这两家造车新势力企业不可小觑,不仅交付量每月稳中有升,甚至能和部分传统二线豪华品牌正面竞争。而自主品牌之所以选择在新能源领域向高端化发力,正是因为在这条千亿“新赛道”上,中外车企起点相近,更有利于“换道超车”。事实上,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全世界份额的53%,由于国际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相对滞后,中国车企无疑具有先发优势。更加值得注意的是,除开迭代速度快,中国车企在智能网联方面也领先全球。智能网联目前已成为高端自主品牌汽车的主流搭配,依托中国互联网应用的领先优势和优质资源,中国车企打造出丰富的智能科技配置和智能网联应用生态。这些都是高端自主品牌的竞争优势,而只有不断强化竞争优势,中国汽车产业才能赢得“新赛点”,实现“由大变强”。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政策红利凸显:海南离岛免税购物日销破亿元拉动旅游复苏
下一篇:车险“变脸” 消费者保费有望明显下降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