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重庆渝北区探索丘陵山区乡村振兴路子

美了生态 旺了产业 富了百姓

崔 佳 金 歆 刘书文    2020-08-28 09:53:05    人民日报

走进重庆市渝北区古路镇乌牛村,平整的柏油路穿村而过,两侧白墙黛瓦的川东民居错落有致,清澈的小溪蜿蜒流淌,串起一片片果园……而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贫穷村。

近年来,渝北区积极探索适合丘陵山区乡村发展的振兴之路,因地制宜实施“三变”改革、土地宜机化改造、人居环境整治等多项举措,稳步走上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生态增值的小康路。

 

●机制转换:家家有产业,户户有钱赚

乌牛村,果园里,村民段成芳正在摘仙桃李,果篮装满后装上果园的单轨运输车。“运输车直接就开进了山下的分选车间,按大小、含糖度自动分选出10多个品级。今年订单多,大卡车都等着呢。”擦了擦汗水,段成芳笑着说。

段成芳以前是贫困户。“一家人守着3亩坡坎地,种点玉米红薯。”她说,“自从加入合作社,收入一年比一年多。”

段成芳所说的“合作社”,是乌牛村试点实施农村“三变”机制转换的成果。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正是这“三变”,让乌牛村村民过上了好日子。

“村民通过土地入股,由合作社对土地统一进行集约化经营。”乌牛村党总支书记阙兴国告诉记者,起初村民不积极,村干部就带头入股,组织大家去其他村参观考察。反复动员下,越来越多的村民成为“股东”。为选好项目,阙兴国带着大家反复比选,最终选定种植仙桃李,“适合我们这里的土壤和气候,个大肉厚口感好。”

2017年,全村500亩仙桃李进入挂果期。没想到,第一批果子却没挣到多少钱。“主要还是技术和管理不到位,大家一商量,‘三变’改革还得往深里推。”阙兴国说。

2018年底,乌牛村引入几位“能人”领头的企业,以“合作社+农户+企业”的合股经营模式,共同打造仙桃李“升级版”。“他们懂技术、会管理、擅长销售,果园提质增效,村民也更有信心了。”

“疏花疏果、除草、摘果,从3月起一直忙活到现在。”经过培训,段成芳被聘为果园管护员,入股分红加管护工资、公益岗位等收入,一年能挣2万多元。

去年,乌牛村仙桃李卖出180多万元,今年卖出了200多万元。“目前全村水果有20多种,林下蔬菜也发展起来,入股村民年人均增收上千元。”阙兴国说。

受益的不只是乌牛村。3年来,渝北区“三变”改革试点共流转3.26万亩土地,产生土地流转收益732.65万元,实现资源资产入股分红69.92万元。

 

●土地改造:昔日“巴掌田”,变身大果园

大盛镇青龙村,柑橘园里经平整改造的坡地上,一架植保无人机正在低空缓缓飞行,顺坡度起伏喷洒农药。

3年前,因地块分散不利于农业种植,青龙村大片土地闲置。如今,青龙村变成重庆市第一个集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于一体的丘陵山地现代化水果产业基地。这一切,始于青龙村对土地的宜机化整治改造。

“有一次我到田间发现,有些山坡植被稀少、土地裸露,开始呈现石漠化倾向!”青龙村党总支书记黄志介绍。2018年,渝北区启动土地宜机化整治,青龙村先行先试:变零碎地块为成片土地,变“肩挑背磨”为机械耕作,变低效作物为高效作物,变滥施化肥为精准施肥,变简单流转为股份合作,变分散经营为集体经营。

“宜机化整治后,我们村可耕种土地由1400亩增加到2350亩。”黄志说,土地连成片,产业发展更好规划。土地整治后,青龙村种植了1800亩中晚熟柑橘,同时套种林下作物,预计进入丰产期后全村将实现年销售收入4000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增长1万元以上。

以前人上去都费劲的坡坎地,现在可见各种农机,智慧农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也在搭建。黄志点开手机上的“惠农云平台”,对需要浇水和施肥的果树进行遥控操作,“未来将对水果基地进行全面数字化管理。”

渝北区计划用3年时间新建10万亩经果林,从2019年8月至今,已完成土地宜机化整治4.01万亩,完成苗木定植3.21万亩,在幼林果园套种大豆1万余亩、速生蔬菜6000余亩。

 

●环境整治:风貌留乡愁,宜居也宜游

坡屋顶、小青瓦、三角檐、白粉墙,川东风格的民居沿坡而建,院坝平整洁净,菜园生机盎然……在渝北区大盛镇蒋家湾居民聚居点,35户居民告别黢黑破败的土坯屋,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

“村里变了样,不少在外打工的都回来了。”村民罗光全告诉记者,去年镇里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府不仅补贴建房,还把厕所、院坝和畜禽圈舍也整好了。

大盛镇镇长汪勇介绍,整治既以川东民居风格统一“面子”,又兼顾设施完善和环境提升的“里子”,“家禽圈舍都用细竹密密排成外墙,美观又实用。”

大盛镇因地制宜,用当地较多的松木改造柴房,用片石铺设人行步道,青苔石阶、水井、石碑等力求维持原样,保留农家院落特色。闲置的犁头、磨盘、石臼、陶罐等器具,也被精心打造成特色景观小品。“宜居宜业宜游,考虑到今后发展‘共享农庄’和特色民宿的需求。”汪勇说。

一年多来,大盛镇13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焕然一新,累计吸引1500万元社会资本,建成10余家“共享农庄”,开办23家农家乐。在顺龙村灵芝庄园,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已带来了560余万元净收益。

眼见着环境一天天美起来,罗光全心思也活泛起来,“家里房子有空余,我有养蜂和编织的手艺,还会点乐器,也可以参与‘共享农庄’。”在蒋家湾,不少村民跟罗光全有了同样的想法。

2018年以来,渝北区通过整治提升村容村貌、推进“厕所革命”、加强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建立村规民约等举措,努力建设山清水秀村美、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整治提升农村危旧房3.1万户,建成13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片,创建1800户美丽庭院,建成13个绿色示范村庄。

 

《 人民日报 》( 2020年08月28日 02 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打开“政务上链”应用场景
下一篇:“中国市场对我们有巨大吸引力”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