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成千上万的农民纷纷外出打工“淘金”,村庄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土地荒芜化现象日趋严重。山东聊城市茌平区耿店村在全国人大代表耿遵珠的带领下,积极搭建创业平台,营造良好环境,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吸引各类人才在农村这个“小舞台”施展“大拳脚”,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创新活力。
耿店村党支部始终把种植大棚蔬菜当作富民产业,党支部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入股资金800万元,拥有“茌星”牌绿色食品商标3个,带动周边农民5000多户,年利润200余万元。投资1.2亿元建设“棚二代”科技示范园、乡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和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的良性循环、同频共振。年收入10多万元的种植户像“春笋”一样冒了出来。村民人均纯收入从不足3000元提高到3.2万元,村集体积累从负债提升到1300万元。
合作社下辖资金互助会、包装厂、加工厂、育苗厂、恒温库、批发市场等相关企业10家,形成蔬菜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目前互助会资金总量达到300余万元,累计发放互助贷款800余万元。村民入股600万元建设的智能育苗温室达3万平方米,可供1万亩基地种植,在降低蔬菜种植风险、保障农户利益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村民入股50万元建设的绿源蔬菜批发市场,打通了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条,每天批发蔬菜40万斤,市场当年实现50%的分红,至今已分红达800%。
乡村有了富民产业,就能吸引人才,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实现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良性互动,为乡村振兴注入生机活力。
茌平区在全区范围内推广“耿店模式”。通过实施返乡创业“3321”工程,着力打造“五大体系”,畅通农村本土人才返乡干事创业渠道,积极引导农村本土人才主动回村工作、回报家乡,实现“人才回归、资金回流、创业回乡”。
“3321”工程,即以返乡大学生、在外务工经商能人、退役士兵等为重点对象,利用3年时间,在全区逐步建立起一支300人左右的返乡创业优秀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从各类农村创业人员中择优筛选200名左右纳入社区(村)后备干部队伍;重点扶持100个左右富民强村优质创业项目。
“五大体系”,即实施吸引人才“十二策”,着力打造人才联谊体系、能力培育体系、优质服务体系、资金扶持体系、创业平台体系,促使优秀人才带技术、带资金、带成果、带项目返乡助力家乡发展。
茌平区充分利用各类园区支持返乡创业实践,建好创业“孵化器”。突出抓好创业平台建设,启动中小企业孵化器建设工程,构建孵化条件好、承载能力强、融创业指导服务为一体的创业服务中心,建设了亚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义乌商品批发市场、经开正泰创业园、众鑫科技创业园、金柱集团东湖中小企业孵化产业园等平台18处,鼓励和支持14个乡镇(街道)相继成立了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园和小型创业孵化基地,最大限度地为创业人才提供优质服务,努力打造创业者“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