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青冈木耳种出巩固脱贫成果“小力量”

张超群    2020-06-19 14:28:37    经济参考报

烈日下,在一片由河滩荒地平整出的青冈木耳种植示范基地里,面容黝黑的下达石沟村党支部书记索更带着几名村民忙碌着。

下达石沟村位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石里乡。索更正在劳作的6亩多土地里,密密麻麻立着35000多根搭成“人”字架的青冈木木棒,木耳就生长在这些木棒上。

索更告诉记者,东方电气集团派来的驻村扶贫干部,将当地藏族百姓用来烧火的青冈木作为种植木耳的载体,建立种植示范基地,带动村民在房前屋后的空地和不适宜种植农作物的荒地上培育青冈木耳。

“青冈木耳种植项目是我们定点帮扶下达石沟村的第一个产业扶贫项目,也是该村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的第一个项目。”东方电气集团驻村扶贫干部侯吉才说,这个项目完全由村民自建,经过砍柴、晾晒木棒、打孔、植入菌种、自然发酵、搭“人”字架、架水管等步骤,此后5年里,青冈木棒上仅需洒水就能长出木耳。

索更让一名村民打开水阀,只见丝丝水流从青冈木木架上方塑胶管壁的小孔喷出。索更说,一周后,木耳就能采摘了,每年5月到10月是最佳采摘期。

“大太阳下,每天要喷两个小时的水,阴天1小时就行,下雨就不用喷了。”侯吉才向26岁的村民更让谢拉传授种植技巧。他告诉记者:“这儿的山泉水水质好,给木耳喷的就是山泉水。”

过去1年多,下达石沟村驻村扶贫干部手把手教老百姓利用当地的青冈木资源,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木耳,扭转了村民种地收入低和不会种经济作物的状况。壤塘县传统农作物以青稞、马铃薯为主。今年2月摘掉“贫困帽”以前,壤塘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

“一个棒5年产出的木耳能收入25块钱,一亩地可以放5000棒,收入还是相当可观的。”侯吉才说,去年种的木耳卖了12.7万元,除了请当地人务工花费2万元,其余几乎是纯利润。根据木耳生长规律,今年产量会比第一年增加50%。青冈木耳示范基地5年里预计能给这个300多人的村子带来近90万元收入。

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村里成立了下达石沟雪山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培养了当地3名“90后”返乡大学生作为管理人员。更让谢拉就是其中一名返乡大学生。在扶贫干部带动下,他种了3000棒青冈木耳,成了村里首个木耳种植个体示范户。

下达石沟雪山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每年固定拿出利润的30%作为产业发展储备金,余下的钱悉数分给村民。2019年,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分到340元,非贫困户人均分到140元。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江西联通6.18玩转“云摆摊” 5G驱动数字经济“加速跑”
下一篇:警惕“炒货”背后的投机陷阱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