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长三角银行“大考”,关键数字化转型

马嘉辛    2020-05-19 15:19:20    国际金融报

今年一季度,银行业经受住了新冠疫情的冲击,整体业绩实现超预期增长。但值得关注的是,中小银行的营收增速已现负增长,未来还将面临“大考”。

2020年一季报尘埃落定,面对疫情,银行业展现出相对较高的“抗压能力”。数据显示,36家上市银行营业收入(下称“营收”)、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下称“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7.9%、5.7%,其中,22家银行营收实现双位数增长,18家银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超过10%。

从长三角区域看,15家注册地在长三角的上市银行整体风险亦可控,但业绩分化较为明显,更有银行营收同比负增长。

 

长三角银行业绩分化

目前来看,疫情对银行业的影响似乎并不大。长三角上市银行中,宁波银行和无锡银行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速均超过30%,分别达33.68%和31.01%;杭州银行以25.36%的增速排名第三。此外,张家港行、江苏银行等7家银行营收增速超过10%。

归母净利润方面,杭州银行、宁波银行、常熟银行分别实现19.26%、18.12%和14.05%的同比增长。此外,还有南京银行、江苏银行等7家银行归母净利润录得双位数增长。

“中国银行体系风险应对能力已有大幅提升,拨备充足,承受风险能力较强,虽然疫情对业务和业绩的冲击不可避免,但整体风险可控。”德勤中国审计及鉴证合伙人曾浩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今年一季度以来,央行通过调整货币政策,精准释放流动性,支持普惠金融和三农小微。各商业银行充分利用灵活的信贷政策及低成本普惠资金,精准实施信贷投放,促进银行资产质量保持稳定。总之,经济稳则金融稳,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和韧性,中国银行业有能力继续穿越周期,与实体经济和普惠金融服务相互促进,形成新的良性循环。”

不过,业内人士也指出,虽然银行属于周期性行业,但其一定程度上具有盈利前置及风险滞后的特质。换言之,疫情对银行的影响在一季度尚未完全显现,银行后续仍面临较大挑战。

事实上,今年一季度,江阴银行营收同比增速已现负增长,为-3.35%;上海银行也仅录得0.54%的营收同比增长。归母净利润方面,上海地区银行的增速相对较低,交通银行、上海银行、浦发银行均为个位数增长。

同时,尽管归母净利润增速位列长三角上市银行前三甲,但常熟银行今年一季度的个贷业务下滑明显。数据显示,截至季末,该行个贷619.31亿元,较2019年末增长4.71%,与2019年末24.92%的同比增速相比,可谓大幅下滑。

“当前,受经济周期和病毒疫情造成的叠加影响,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和信用风险集中承压。同时,国际供应链体系受挫引发的产业结构调整,也将影响银行体系未来的信贷投放布局。”曾浩称。

 

数字化转型或成关键

业内人士认为,对中小银行而言,2020年将是市场化重组的关键之年,资本金注入、公司治理、完善内控等将会全面有序推进及加强。同时,新冠疫情来袭,也让“无接触服务”等成为热点。可以说,未来银行提升线上化服务能力,推进网点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中小银行过去依赖于网点的线下沟通、交流,但现在被迫转为线上直接与大行竞争,将极大暴露自身短板,且短期内难以弥补,恐将进一步导致客户流失。

德勤中国银行及资本市场行业主管合伙人郭新华认为,随着“2025规划”正式开启,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机构体系功能定位逐步清晰,高风险的中小银行面临并购重组,问题金融机构的市场化处置事件或更加频繁,行业整合相应加快。

在近期发布的《砥砺前行,智启新章:2019-2020中国银行业发展回顾与展望》中,德勤指出,银行在以客户为中心推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将面临五大挑战,包括需要强化转型认知,精准定位转型战略;亟待统筹应用场景,落实数据分析结果;亟待提升数据质量,强化数据安全管理;改造传统技术平台,推动金融科技赋能;优化组织人员体系,推动数字化转型。

“疫情带来的冲击更加凸显了商业银行数字化能力的重要性,银行业资产质量整体承压,但数字化转型较好的机构会迎来更广泛的业务机遇。”郭新华表示,未来,普惠金融与金融科技的结合将成为未来银行业布局的重点。

“银行管理层需要更多地专注于建立新的思维方式,即如何最有效的利用技术、人员和流程来实现数字化转型。只有那些拥有协作和创新文化机制来推动变革的金融机构,才能在未来十年实现技术投资的真正回报。”郭新华强调。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收费紧急叫停,快递柜走向何方?
下一篇:李彦宏、董明珠同台竞秀"带知识"PK"带货" 知识直播或成新趋势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