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病魔的同时,实体经济会受到哪些影响,成为公众关心的焦点,《证券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多位业内专家学者,他们对中国经济平稳发展的前景依然看好,认为新供给将借此获得更快的发展动力。
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院长顾强表示,消费毫无疑问是今年一季度受到冲击最大的一个领域。他说:“2003年的非典时期,经济发展受阻后快速上升,是赖于当时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此次冲击的恢复时间要稍长。以电影为例,整个大年初一全国仅181万元票房,为去年同期的千分之一,要把人们拉回消费场景尚需时日。”
除了消费领域,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认为,包括物流、建筑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都会在一季度受到一定影响,包括一些工厂企业,一方面企业订单市场受到损失,另一方面企业复工较晚,会在用工和恢复生产方面需要时间。董登新也表示,这种影响大概率会局限在一季度,除了中国有较为熟练的应对疫情手段和经验,中国经济整体稳中趋好的格局并未改变。
“可以说这次疫情把中国经济运行的节奏打乱了,特殊时期经济活动的强度大大降低,之后需要一个恢复的过程,这是经济活动自身的规律。”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市场专家桂浩明认为,由于企业推迟开工或是春节期间高投入生产紧急物资,会导致很多中小民营企业面临经营困难,甚至出现倒闭,很多政策出台也是为了让这些企业尽快恢复起来。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认为,接下来中国经济的重心将会向公共服务、医疗等方向倾斜,增长的质量保障是创新、科研等领域,传统产业和传统产能替代速度会加快。“我十分看好新供给的价值,它包括技术和产品的发明创新,对传统行业的互联网改造,以及新的技术亮点不断的涌现,这对于中国经济的提升和质量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可持续发展经济理念在今年将会有很大的推动。”邵宇说。
“未来中国稳步增长动力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消费升级,2019年的城镇化率刚刚突破60%,未来的十年内还有城镇化发展的较大空间,未来城镇化的一个落脚点是都市圈化;第二是技术升级,人口红利被工程师红利取代,未来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有充分的工程师红利。”顾强认为,传统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大约在70%左右,因此数字化、智能化和与服务融合化的潜力十分巨大,也为新兴产业提供了巨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