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7日电(记者陈炜伟)在日前举行的第五次“1+6”圆桌对话会上,国际机构点赞中国经济,认为中国可能成为今年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能够实现正增长的国家,并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支持。
国际机构缘何看好中国经济?怎样研判经济复苏态势?推动经济持续稳定恢复还面临哪些挑战和困难,又该如何发力?围绕这些热点问题,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近日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
“很显然,和其他主要经济体以及全球经济相比,国际机构对中国经济的预测是非常积极正面的,这也是客观的。”蔡昉说,中国率先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率先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经济持续稳定恢复。
在一季度同比下降6.8%的情况下,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速转正、同比增长3.2%,三季度增速加快至4.9%,前三季度累计已实现正增长。最新数据显示,制造业PMI已连续9个月站上荣枯线,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向好,四季度经济增长或将比三季度进一步加快。
“很多学者预测中国经济全年可能实现约2个百分点的增长。在全球经济和主要经济体仍处负增长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贡献不言而喻,其正增长将给全球经济注入活力。”蔡昉评价说。
面对疫情冲击和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国经济复苏也要破解不少难题。在蔡昉看来,需求侧的恢复慢于供给侧是其中之一。
从供给来看,工业增加值月度同比增速在4月份就已实现转正。需求方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月度同比增速8月份实现转正,但从累计来看,1至10月份同比仍下降5.9%。
蔡昉分析,由于疫情防控需要保持社交距离、居民收入增长放缓等影响,需求侧的复苏相对慢一些,特别是消费的复苏较慢。此外,尽管就业稳步转好,但10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仍有5.3%,高于测算的自然失业率,显示需求不足仍然对就业市场造成冲击。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能够稳定恢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围绕保市场主体实施了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
在蔡昉看来,着力助企纾困、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加强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等,都对经济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要把宏观政策的关注点更多转向个人,加大低保、社保、失业等补贴和发放,让政策红利更多惠及普通劳动者、低收入家庭、失业群体等。
“消费是经济复苏的关键。要保持家庭收入稳定,增强发展信心,提振消费水平,从而为中国经济复苏提供持久的拉动力。”蔡昉说。
推动中国经济稳定恢复,离不开对外部环境的研判。当前,海外疫情仍在蔓延,对世界经济的冲击仍在发酵。
“世界经济能否复苏,取决于疫情能否得到控制。入冬以来,美国和欧洲都出现了疫情反弹,世界经济或将二次探底。”蔡昉说,随着疫苗研发取得进展、疫情逐步控制,世界经济二次探底后或将迎来反弹,最终呈现“W”型的复苏。
“但即便走出疫情影响,世界经济‘长期停滞’的状态也无法逆转。”蔡昉说,不能期待疫情后世界经济短期内有强反弹。特别是,疫情让逆全球化进一步抬头,对中国经济运行产生的影响不可小觑。
如何应对日趋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蔡昉认为,新发展格局是将国内大循环和对外开放有机结合的发展格局。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内循环越通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作用就越明显。
他分析说,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已达16.3%,经济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也是最快的,再加上14亿人口、快速成长的中等收入群体、超大规模的市场,这意味着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既有利于自身稳定发展,也将为各国共享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带来更多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