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总署7日发布数据,11月份,我国出口同比增长14.9%,连续第八个月实现正增长。相比之下,进口表现则“冷淡”很多——同比下降0.8%。
事实上,今年以来,这种进出口“冷热不均”的局面,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从前11个月整体来看,我国出口16.13万亿元,增长3.7%;进口12.91万亿元,下降0.5%。也就是说,在出口累计增速早已转正的时候,进口仍然没有摆脱下滑区间。怎么回事?
回答这个疑问,绕不开一个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
“中国率先在全球控制住了疫情,为中国企业复工复产达产创造了有利条件。”对外经贸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党委书记庄芮说,从“暂停键”后重启的中国,恰好能够以其完备的制造业体系满足巨大的国际市场需求。
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芮泽告诉新华社记者,中国出口反弹率先体现在口罩、防护服等医疗物资领域,但近几个月来,出口反弹的覆盖面越来越广,这是中国出口表现持续强劲的重要支撑。
海关总署的最新数据,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他的说法。前11个月,我国机电产品出口9.57万亿元,增长5.4%,占出口总值的59.3%。其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出口1.31万亿元,增长10.7%。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出口9892.3亿元,大增33%。
反观进口,始终没能“起势”的背后,是中国不愿意进口吗?业内人士认为,并不是。
商务部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副所长竺彩华说,我国进口近几个月波动起伏,整体上增速没有转正,主要是由于境外疫情影响,不少国家再次封锁,影响其复工复产。换句话说,即便中国有意下单,不少贸易伙伴也不一定能接单。
在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看来,进口相对弱势,除了与国际贸易伙伴的供货能力受限有关,还与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有关。“现在我国企业的替代性越来越强,竞争力不仅体现在境外的‘客场’,也体现在全球市场的‘中国分场’。”
那么,进口会好转吗?可以预见的是,一定会。
近年来,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扩大进口是其中重要一环。上个月结束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按一年计,累计意向成交726.2亿美元,比上届增长2.1%。这在疫情背景下殊为不易。
业内人士认为,后疫情时代,随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将更加紧密,进出口“冷热不均”有望转向“冷热相宜”。
(记者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