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地方加紧谋划未来产业 重大项目蓄势待发

2020-09-18 14:19:33    经济参考报

布局千亿级产业集群 着力打造区域创新中心

地方加紧谋划未来产业 重大项目蓄势待发

 

记者采访获悉,为加快打造经济新增长极、培育竞争新优势,多地正加紧谋划布局包括柔性电子、高端装备、集成电路、新一代人工智能等在内的未来产业,并将其纳入“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重要内容。其中,厦门等地已启动千亿级未来产业培育工程,拟谋划一批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加速布局科学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未来产业集聚园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中心。

未来产业是指建立在重大技术突破或重大发展需求基础上,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目前尚处于孕育阶段或爆发式增长的前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

我国正加快部署未来产业的培育发展。5月1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强调,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强化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抓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据了解,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宁波、沈阳等地主动谋划、提前布局未来产业。比如,沈阳提出重点培育“3+2”未来产业生态体系,即未来生产、未来交通、未来健康三大主导产业,以及未来信息技术、未来材料两大赋能产业。杭州提出加快培育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量子技术、增材制造、商用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等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未来产业。

“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就能把握高质量发展先机。”厦门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孔曙光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厦门正全面启动千亿级“未来产业培育工程”,谋划培育八大具备爆发式增长和发展潜力的未来产业,包括柔性电子、新型显示、第三代半导体、新一代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先进功能材料和生命健康,预计到2025年形成5000亿元的产业规模。

瞄准未来产业,不仅要发挥科技创新的前瞻、引领作用,还要超前规划、布局一批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

孔曙光透露,厦门推动未来产业纳入市“十四五”规划,分类、分步编制出台未来产业发展规划、政策、路线图。每个未来产业将建立一个规划、一个产业园区,每年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技术攻关和重大成果产业化项目,策划一批招商项目,新培育一批百亿级企业、若干千亿级未来产业集群等。“瞄准超前培育和发展未来产业,我们将推动建设厦门‘未来科技城’‘厦门国际科教基地’‘重大创新应用场景’等一批标志性重大工程,助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中心。”孔曙光说。

在专家看来,未来产业已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期和窗口期,提前落子才能抢占发展先机。“各地加快谋划包括集成电路等在内的未来产业,将有效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发展质量,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是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国泰君安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高瑞东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地方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动力接续发展,引领经济可持续发展,特别是抓紧新一轮产业变革的窗口,前瞻性布局高端装备制造等,将为未来较长时期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支撑,加快形成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集群。

值得注意的是,未来产业前景广阔,但技术高度密集,具有高投资、高风险和高收益特点。“由于科技含量高,投资回报周期长,研发前景不确定性较高,未来产业聚集园区也更依赖于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和配套的政策保障。财税配套法律法规,知识产权保护,政产学研用的联合平台搭建等,都需要在建设前期进行综合考虑和筹划。”高瑞东说。

“为快速培育未来产业,厦门市科技局将推出系列组合拳,包括编制产业规划、加大研发投入、建设产业集聚园区等。”孔曙光透露,2020年厦门市财政科技创新资金将围绕未来产业,在关键技术攻关、重大产业化、研发费用补助、研发机构建设等方面投入约10亿元,带动全社会投入近百亿元。此外,结合产业规划的编制,发布征集未来产业重大项目研发任务,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大胆参与产业前瞻技术研发。

“未来产业重大工程和项目资金来源可以多元化融资,在各类风险资本创投资本、私募股权投资和二级市场融资主渠道的基础上,积极发挥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同时要提高项目的中长期回报,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有效促进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刘向东建议。

高瑞东认为,未来产业建设在享受国家财政补贴的同时,也要积极开拓资金来源,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打通从基础科研到技术产业化的通路,将研发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形成良好的正向反馈机制,从源头保障资金来源。(记者 班娟娟)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新一轮医保改革往哪走
下一篇:网络卖房:好生意or虚火?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