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客户端北京9月4日(记者 李金磊)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有一些信息连起来看,你会发现其中不同寻常之处。
9月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下一步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保持政策力度和可持续性,不搞大水漫灌,引导资金更多流向实体经济。
8月20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央行召开重点房地产企业座谈会,形成了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在外界看来,这是房企融资收紧的信号。
7月24日召开的房地产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稳住存量、严控增量,防止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
近期,光大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等多家银行纷纷下发公告,严禁信用卡资金用于买房、炒股等,只能用来个人消费。
引导资金更多流向实体经济,防止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规范房企融资,严禁信用卡资金买房,这些信息放在一起,可以读出一个清晰的信号:国家希望钱多多流入实体经济,而不是房地产!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近期在《求是》杂志发文称,在资金面宽松背景下,企业、居民、政府都可能增加债务。利率下行一致性预期强化后,有可能助长杠杆交易和投机行为,催生新一轮资产泡沫。一些地方的房地产价格开始反弹,金融资源有可能再次向高风险领域集中。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中新网记者表示,今年以来,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冲击,我国及时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货币政策边际宽松,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有力地支持了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但由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不够通畅,“宽货币”到“宽信用”存在时滞,导致存在资金空转套利、违规流入楼市股市等现象。
资金是楼市的命脉,此次国家重点动用金融政策工具调控房地产市场,一方面是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另一方面也是疏堵结合,旨在引导资金流入制造业等重要和薄弱环节。
道理很简单,钱就那么多,楼市吃得多了,实体经济吃不饱,怎么能行?
其实,2019年,郭树清在第十一届陆家嘴论坛上就提醒,必须正视一些地方房地产金融化问题。近些年来,我国一些城市的住户部门杠杆率急速攀升,相当大比例的居民家庭负债率达到难以持续的水平。更严重的是,新增储蓄资源一半左右投入到房地产领域。房地产业过度融资,不仅挤占其他产业信贷资源,也容易助长房地产的投资投机行为,使其泡沫化问题更趋严重。
而且,在中国经济转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房地产市场的稳定,也关系着扩大内需,毕竟要想让老百姓消费,老百姓手里得有钱,不能让房子把6个钱包掏空。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研究会副主任徐洪才对中新网记者表示,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房住不炒”有现实意义,警告不要一哄而上。近期个别城市房价反弹,而房价大幅上涨,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也会影响居民消费能力,所以,要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稳定楼市,防止大起大落。
引导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
一方面是堵住违规资金流入房地产,一方面是要精准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近期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说,货币政策需要有更大的确定性来应对各种不确定性,那就是三个不变,稳健货币政策的取向不变;保持灵活适度的操作要求不变,既不让市场缺钱,也不让市场的钱溢出来;坚持正常货币政策的决心不变,我们没有采取零利率甚至负利率,以及量化宽松这样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因此也就不存在所谓的退出问题。
孙国峰称,总量上,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支持经济向潜在增速回归。结构上,有效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导向作用,引导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提升潜在产出水平。
中信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明明认为,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意味着要拿捏宽松的力度和节奏,不能搞大水漫灌,要保持M2和社融增速在合理区间运行,银行信贷投放要与实际资金需求匹配,防范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楼市、形成资金空转。
董希淼认为,未来一段时间,要继续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坚决不搞“大水漫灌”,努力实现“精准滴灌”,增强货币政策针对性和时效性,提高精准性和直达性。加快落实前期支持小微企业、制造业的各种政策措施,在市场化、法治化的基础上,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确保制造业、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融资获得感明显增强,首贷率、续贷率显著提高。
央行8月份发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发挥货币信贷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进一步完善“三档两优”存款准备金框架,建立健全银行增加小微企业贷款投放的长效机制。(完)
(原标题:读懂货币政策最新定调:钱要更多流向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