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山东推动农村各项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夯实基础

产业兴旺 日子红火

徐锦庚 潘俊强 肖家鑫     2020-08-21 10:33:54    人民日报

8月,行走齐鲁乡间,庄稼苍翠,瓜果飘香,田园综合体游人如织,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指出,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全力以赴消除农村贫困,推动乡村生活富裕。

山东省委和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按照产业兴旺的要求,着力推进农村各项产业高质量发展、融合发展,为推动农民增收致富、乡村全面振兴夯实基础。

换法种地,老把式收入成倍增;电商进村,小夫妻销货不出村;文旅兴村,年轻人回乡创业初成……记者走进山东农家,听3位农民聊聊致富奔小康的生动故事,唠唠新时代的崭新生活,说说未来的新打算。

 

“60后”徐凤坤:农业“接二连三”,种地有了新希望

高密市松兴屯村,村外,种植大棚成方连片,果树成排,硕果满枝;村内,二层小楼整齐划一,路面硬化,干净整洁。

徐凤坤53岁,种地老把式,跟着合作社种葡萄,月底葡萄上市,正起早贪黑忙活。在山东,像徐凤坤这样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超过1800万户,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已成趋势。

没想到回村种葡萄,成了俺的致富路。

过去,俺们盼着“弃农转工”。地里刨食,收入太低。论种地,俺算走在前,作物照顾得细,可掰着指头算,攥着票子数,全家老少不够糊口。俺和不少村民外出谋生,进厂打工,干力气活,赚辛苦钱。

现在为啥“弃工转农”?乡村振兴,让种地有了新希望,村里陆续回来壮劳力近百人。

几年前,在外办厂的徐林收回村,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带着大伙建大棚种葡萄。一开始,村民直嘀咕,担心种不好。他带上大伙出去走一遭,看人家都是咋种的。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一亩葡萄,少说也能挣6000块钱!村民们眼热,上赶着种葡萄。大家以土地入股,加入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建起大棚,栽上果苗,足足种了900亩。

俺种地种得好,合作社让俺搞田间管理,可俺没种过葡萄,咋管?还是徐书记有本事,脑子活,请来专家手把手教。现在,俺管200亩葡萄园。多亏合作社上马滴灌微喷、水肥一体自动化设备,让俺省了不少力。忙时,还有几十个村民跟俺干,每人每天100元劳务费。

再说销售。俺们种的葡萄,品相好,品质优,客商、超市争着要。每年合作社会提前对接,谁出价高卖给谁。这不,葡萄马上上市,已经有十几家来等着要哩。

俺现在按月领工资,收了葡萄还有分红。去年分红40万元,收入倍增。

听徐书记说,他跟厂家对接,用葡萄做酒和醋。俺们村不仅种葡萄,还有其他水果蔬菜,正打算在村头搞40亩地,种上各种水果蔬菜,搞采摘,让农业“接二连三”,收入肯定会更高。

 

“70后”刘俊彤:基础设施升级,搭上电商致富快车

里口山像口袋,一条山路进出,是威海市民的“后花园”。王家疃村就在“口袋”底,柏油路直达深山,百年柿树沿路成排,山区老房修葺一新。

刘俊彤42岁,是该村媳妇,受益于山东加快“网络”升级、培育农村电商的政策,她通过网络卖起自家水果。去年,山东的“刘俊彤”们农产品网上销售额达294.6亿元。

因为爱情,我嫁到这个山村,当初一心想离开,现在说啥也舍不得走啦!

早些年,我在市里开网店,物流倒是方便,可资金有限,租不起仓库,又搬回山村。村里山路太差,进出不便,我就集纳几单,送到市里快递站。可是,山区供电不足,电压不稳,还时常停电。断网也是家常便饭,有时跟买家正聊着,突然断网。无奈,我琢磨着再搬回城里去。

这几年,在党委和政府帮助下,村里把土路铺成柏油路,电网升级入地,网络带宽增加,水电路网焕然一新。就拿网络来说,以前常常要喊人来维修,升级后再没出过故障。电和网稳定了,网上订单也稳步增长。交通便利,快递员每天到村里收走订单。销售日趋稳定,每年纯收入能超过15万元。不出大山也能搭上电商致富快车。我们小两口看到了新希望,就安安心心留下了。

这两年,网上销售日用品竞争激烈,为适应电商转型,我参加政府电商培训,外出学习考察,回村便琢磨起村里现有的产业。山里风景秀美,依托好生态,村里办起柿园民宿、农家乐,还有休闲公园、咖啡吧,搞起生态游,可在网上卖风景;还可为游客开发手工艺品,卖当地特产;村里山上种的果树果子甜,我尝试网上销售,感兴趣的顾客不少……

我有电商运营经验,打算最近开直播,让更多网友关注我们村子,提高知名度,既推销山货水果,也推销里口山的迷人风光。

 

“90后”李根:挖掘文化优势,乡村研学游助力奔小康

济宁市泗水县东仲都村,农家石屋错落有致,古朴优雅。乡村研学游,让昔日籍籍无名的东仲都村变得生机勃勃。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致富的村子不止该村,截至去年底,山东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5.4亿人次,实现消费2709.9亿元。

李根27岁,东仲都村人,“乡村振兴合伙人”之一,正跟其他合伙人开会商议如何带动更多村民增收。

起初,我是不愿回村的。

我们村尽是山岭薄地,产业基础薄弱,祖辈苦干苦熬,一直难有回报。

脱贫攻坚,村里靠山吃山,帮扶干部引进樱桃、百香果,却找不到合适的人管。在我父亲和包村干部动员下,我回村管理扶贫项目。毕竟毕业没几年,资金有限,能耐有限,多亏有了“乡村振兴合伙人”计划。

别看我们村庄偏僻,也有不少优势,这几年附近新建了高速公路、高铁,新开发的尼山圣境儒学文化景区,离村不到5公里。2018年,山东面向创业者及投资者、专家学者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共同发展新型农业主体和农村新业态。在“乡村振兴合伙人”计划号召下,能人田彬回村搞起传统文化研学游,我也成了合伙人。

村里有些废弃的宅基地,田彬想投资改造,村两委做通村民工作,政府帮着搞货币补偿和宅基地流转,请专家出谋划策,打造“阅湖尚儒研学游文创基地”,一些投资人也慕名而来,围绕传统文化主题,建起书房、陶艺坊、木工坊等,已经开始试运营了。

今年“五一”小长假,我们开门迎客。尽管疫情防控限流,5天仍来了3万多游客,收入超过100万元。

乡村研学游助力奔小康,既能涵养村子文化底蕴,又能解决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研学游的老师讲课时,村民也都竖起耳朵听,村风乡风好转不少。有的村民成了书房服务员,有的就在项目工地务工。

我们才刚刚起步,下一步准备开发一些传统文化项目,借助越来越火的研学游,把优质农产品销出去,让村民不出村也能致富!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投资环境好 外商预期稳
下一篇:全球央行年会召开在即 美货币政策成焦点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