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GDP十强城市基本落定:重庆超越广州,南京首次入榜
疫情之下,2020年成为了一个大变局时代,中国城市竞争格局也在随之发生变化。
近期,各大城市陆续发布了上半年经济数据,GDP十强城市座次基本落定,且变化较大:重庆超越广州晋升到第四位,南京首次挤进十强。同时,成都与苏州的差距在缩小,意味着其所代表的中西部内陆城市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崛起。
十强座次生变
7月27日,广州市统计局发布数据,2020年上半年,广州完成GDP10968.29亿元,同比下降2.7%。而根据此前重庆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上半年,重庆GDP为11209.83亿元,同比增长0.8%。这意味着,重庆超越广州,跃居全国第四位。
重庆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重庆经济恢复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于促进投资项目、推动进出口以及在产业能级和结构上下了功夫,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金融和物流回升显著,重庆的汽车制造业也实现较快增长,中高端车型成为推动汽车产业复苏的动力。
重庆市统计局分析,上半年,八大支柱产业逐步复苏,电子、医药、材料和消费品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8.6%、2.1%、1.3%和0.9%;其他支柱产业降幅收窄。6月份,全市八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均实现增长,其中汽车、电子产业同比分别增长25.0%和12.1%。
不仅如此,上半年,重庆市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8.0%和7.7%,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速7.0和6.7个百分点,较一季度提高9.5和11.6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8.8%和27.3%。
“广州外向型经济比较高,受疫情冲击,国际贸易受到的影响比较大。”易小光表示,东部地区外向型程度比较高,受制于欧美市场,一方面是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消费市场的影响,因此受到的冲击比较大。
广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广州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16.17亿元,同比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838.07亿元,同比下降7.0%;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014.05亿元,同比下降0.8%。可见外需对广州第二产业下降产生很大影响。
GDP十强城市榜单里的变化还不止这些。
因疫情冲击,武汉遭受的损失较大,初步核算,上半年武汉市GDP比上年同期下降19.5%。虽然官方没有公布GDP总量数据,但预估武汉将与天津进行十强卡位战,这两个城市终将有一个跌出十强,因为南京挤了进来。
2019年,天津的GDP为14104.28亿元,比上年增长4.8%,排位从2018年的第六位降至第十位。而紧随其后的第十一名南京,2019年GDP为14030.15亿元,比上年增长7.8%。两者总量仅相差74亿元。
今年上半年,南京超越了天津。数据显示,上半年,天津GDP总量为6309.28亿元,同比下降3.9%,而南京上半年实现GDP约为6612.35亿元。这意味着南京挤进了十强。
城市竞争新格局
除了上述名次变化,十强城市之间的差距变化趋势也值得关注。
比如,成都与苏州的差距在缩小。2019年,苏州GDP高出成都2200多亿元,但是今年一季度,成都意外超过苏州100多亿元,成都与苏州成为了十强城市中新的竞争关系。
不过,苏州实力依然强大,而且在二季度迅速复苏。今年上半年,成都GDP为8298.63亿元,同比增长0.6%;苏州GDP为9050.24亿元,同比实际增长0.8%。虽然上半年苏州继续领先成都,但成都与苏州的差距已缩小。
成渝两个城市的进击,显示了其所代表的中西部内陆城市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崛起。事实上,在国际形势变化下,内陆城市除了在经济韧性上表现突出之外,其区位优势也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越发明显。
尤其是在疫情冲击下,全国进出口面临下滑形势,但中西部地区却表现抢眼,一些省份甚至实现了高增长。以成都为例,今年上半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230.9亿元,同比增长23.5%。其中进口额、出口额分别增长25.5%、21.9%。
6月,双流机场实现旅客吞吐量323.7万人次,自3月以来持续保持回升态势,当月和上半年旅客吞吐量均位列全国第一;起降架次量2.7万架次,连续两月居全球第一。此外,1~6月,成都国际班列开行1810列,增长40.9%,其中中欧班列增长57.7%。
尤其是,上半年,成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欧盟、东盟贸易额增长45.4%、42.1%、28.2%。成都的这些数据,显示了中西部的中心城市面向”一带一路”地区表现出的优势所在。
6月18日开幕的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向论坛发来书面致辞。刘鹤表示:“我们仍面临经济下行的较大压力,但形势正逐步向好的方向转变,一个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易小光表示,重庆GDP超过广州,短期来说没有多大意义,都是恢复性增长。但是在双循环新格局下,对内陆城市应该说危中有机,要形成国内循环为主,就需要缩小区域差距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异推动城乡融合,以及促进产业能级提升,那么内陆城市才有空间、有动力。
另外,易小光认为,两个循环以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增长空间要抵消国际冲击,那么一方面要扩大区域间合作,形成统一的市场,激发发展空间,这会带来很大的好处;另一方面要深化改革,增加国内动力,包括围绕“一带一路”制度性开放,激化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增强发展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