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年中关键时。7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0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的世界经济正在深刻变化,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中国经济交出怎样的“半年考”答卷,牵动全球目光。
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1.6%,二季度增长3.2%,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7.3%,就业指标完成超过六成,夏粮再获丰收……透视中国经济“大数据”,是上半年我国经济先降后升,经济运行稳步复苏,二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市场预期总体向好的不易成绩和光明前景。
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有哪些亮点,哪些政策举措有力稳住了基本盘,下半年中国经济又将会呈现出怎样的走势?对此,人民网财经特别专访10位权威专家学者,对中国经济“半年报”进行深度解读。
由负转正 中国经济“半年考”成绩超预期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456614亿元。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多位专家学者在接受人民网财经采访时表示,“由负转正”已成为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关键词。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GDP由负转正表明在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的情况下,各项支持复工复产的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尽管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并未明确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但经济增长本身对带动就业、实现“六保”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6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2.7%,6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环比下降0.2%;上半年CPI同比上涨3.8%,涨幅比一季度回落1.1个百分点,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处于温和上涨区间;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142379亿元,6月份当月进出口同比增长5.1%,出口连续3个月实现正增长……综合就业、物价、进出口等指标可以看出,中国经济运行正在稳步复苏。
“在总量回升的情况下,结构方面也有一些亮点,尤其是服务业降幅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降幅收窄,值得关注。”曾刚表示,服务业不仅在GDP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吸收就业的最为重要的领域,促进服务业发展是实现“六保”的重中之重。从消费来看,以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也需要消费在支撑内需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与此同时,工业生产数据也表现不俗。二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其中,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增速比5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实现连续3个月增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奇渊认为,在疫情冲击和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二季度的工业生产增速仍然是明显超预期的。这一数据也得到了工业企业用电量、耗煤量,以及大宗商品进口快速回升等数据的印证。
从投资来看,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其中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恢复较快,基建投资上半年增长-2.7%,房地产+1.9%,好于制造业-11.7%。尤其是房地产投资已经是正增长,与基建和房地产投资相关的工程机械、挖掘机等增速更快。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认为,从数据可以看出,高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投资增长较快,民间投资上半年虽然依然是负增长,但二季度比一季度增速收窄11.5%,环比有所改善。
从新经济新动能来看,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51501亿元,同比增长7.3%。国研新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朱克力认为,数字经济和网络经济的持续发力正在成为增长新动能的最大贡献来源。这反映出稳增长政策效果逐步显现,有望在下半年推动中国经济更上一层台阶。
“需要注意的是,弹簧只能弹回到原有的程度,不可能蹦得更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指出,不能简单认为反弹就会成为必然趋势。要延续反弹,需要解决后劲不足的问题,打造中国经济内在动力。这就需要尽快在政策支持的基础上,注入企业市场自身恢复的动能。
成效显著 政策发力稳住经济基本盘
二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3.2%,专家们在接受采访时一致认为,这得益于中国有效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积极运用政策工具,为经济发展“止损回血”激发新动力,使经济回到稳中向好的轨道。
“疫情的成功防控是确保经济企稳的最大的前提条件。”滕泰表示,中国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强调精准防控、科学防控、分级分区防控,有效减少了疫情的冲击。此外,在疫情受控后全力推动和促进复产复工,因此上半年中国经济的供给面率先恢复,制造业的复产复工率基本上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
在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汤继强看来,上半年我国应对疫情采取确保经济企稳回升措施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疫情严重时期,即今年一季度我国从时间补偿和空间补偿两个方面抓住机会,为实现经济企稳回升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第二阶段是疫情缓解时期,即今年二季度国家从包容性、市场性、开放性三个方面入手,确保经济企稳回升。
刘尚希指出,上半年,在疫情得到及时有效控制的前提下,相关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的密集出台,给经济恢复注入了确定性,为稳定市场信心和社会预期发挥了定海神针的作用。特别是“六保”方针的及时提出,为各项政策聚焦,促进政策合力的形成起到了操作指南的作用,从而有效对冲了疫情带来的重大冲击。
财政政策方面,一是财政资金的支持,今年提出2万亿元(国债和赤字释放)资金直接支持地方发展;二是对企业的减税降负,特别是多种小微企业的各项支持政策,有效帮助市场主体企业度过难关;三是政府加大投资支出力度,包括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来增加投资,共同稳定和发展经济。
货币政策方面,不仅体现在降准降息方面,更多是普惠性结构性金融政策,再贴现、再贷款支持,对中小微企业等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大,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认为,以上举措都及时、有力地支撑中国经济复苏,帮助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更好地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外部不确定性。同时,在加大力度的同时,为保证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相关部门不断疏通政策传导渠道。
除了用好“政策工具箱”,新经济新动能在应对新冠疫情冲击和经济恢复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新冠疫情期间,由于出行限制,线上消费蓬勃发展。与网络相关的消费新业态表现强劲,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网络购物、共享平台等为代表的新型消费模式发展迅速。
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研究中心主任许宪春指出,随着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以及人们疫情防控意识的增强,新型消费模式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由此可能释放巨大经济增长动能。应当借新冠疫情带来的机遇,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模式。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两新一重”建设被作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重要举措。“在新冠疫情导致传统投资需求下降的情况下,将新型基建投资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未来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和必要性,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给投资提供了有力抓手,对拉动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许宪春说。
韧性十足 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随着三季度启幕,面对全球疫情以及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不确定性,2020年中国经济“下半场”考卷如何答好?专家们在接受采访时认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面对复杂环境,要保持经济发展定力,需保持深化改革的战略定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研究会副主任徐洪才表示,中国经济进入2020年“下半场”,要依靠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减税降费、专项债投放仍要加大力度,带动投资,拉动消费。”汤继强认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经济发展保持定力需依靠政策加码,坚持并全面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就业优先政策,对企业更大规模减税降费让利,着力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
“一方面通过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另一方面通过调低再贷款再贴现利率以及MLF、LPR等工具利率,推动实体经济融资利率进一步下降。”在连平看来,下半年货币政策可能更多侧重于“重结构+降价格”。
同时,面对全球疫情以及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和带来的不确定性,专家们普遍认为,2020年中国经济“下半场”应着眼于畅通经济循环,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的发展格局。
打通国内大循环,提升内需增强经济免疫力。朱克力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抓好“两新一重”建设,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二是促消费,激活庞大的内需市场;三是保就业,鼓励发展新个体经济、多点执业以及“微经济”“宅经济”,创新就业形态。
“疫情期间,线上经济逆势上扬,下半年,要加大新基建投资,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催生更多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新的增长点。”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庄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下半年,为推动跨国投资尽快回稳复苏、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我国正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以高水平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望下半年经济走势,刘尚希指出,考虑到潜在增长率下降的长期因素和疫情冲击的短期因素以及国际因素,下半年中国经济或呈趋于平稳的发展态势,我们要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要加快推进以法治化和国际化为标准的市场化改革,畅通供需循环,以改革的办法促进高水平开放。
14亿人口、9亿劳动力、1.7亿受过高等教育和拥有技能的人才资源、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一亿多户市场主体……事实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无论外部风云如何变幻,保持定力办好自己的事,中国经济发展依然韧性十足、潜力巨大,长期向好的发展大势不可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