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艺术 > 正文

曾圣雕塑最新力作《鸿蒙》在深圳成功举办发布会

2019-11-26 11:34:55    人民周刊网

11月25日,曾圣雕塑最新力作《鸿蒙》,在深圳成功举办发布会。该发布会由河北美术学院主办,深圳市龙川商会承办,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著名书画家曾来德、河北美术学院校长甄忠义、深圳市龙川商会会长刘绍柏、河北美术学院雕塑院院长曾维林、深圳画院院长徐章、著名油画家胡远骏、客家中国画院院长曾宪辉、雕塑家马若特、王自兴以及来自全国的艺术家及各大媒体出席发布会。

 

深圳发布会现场

 

《鸿蒙》震撼业界

作为跨界绘画、书法、陶瓷及雕塑的艺术家,曾圣凝聚数十年功力,于今年9月推出了《鸿蒙》雕塑作品。这一作品在河北美术院首次展出后,立即在业界引起轰动。在继河北首发式之后,曾圣携其作品走进深圳。

在深圳发布会上,曾圣对鸿蒙的创作过程以及作品的寓意进行了阐释,让与会人士对这一作品的来龙去脉有了更为详尽的了解。曾来德、甄忠义等名家对这一作品进行了点评,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称这一件作品将为艺术界在创作上提供可资借鉴的新思路、新灵感、新方向。

 

曾圣现场介绍《鸿蒙》作品

 

据专家介绍,曾圣《鸿蒙》雕塑作品实现了多方面的创新突破,是运用大写意雕塑手法的创作。

一是在表现手法,用中华民族最凝练、最有力量,也最抒情纯粹的大写意雕塑手法,通过一片泥巴的折叠飞转、摔打拿捏瞬间,在似与不似之间完成了写意精神,蕴含着作品中每一面的形象寓意。从塑像正面看似恐龙与古猿人结合的化身,飘逸的卷发衫托着长而坚挺的头盖骨,深邃眼神、力量化身的大嘴巴以及折转沧桑且高古龙游的鼻子一下子把人带到了洪荒年代,让人感慨。正面的下半部分空腹处理,在混沌中透发着光明,虚幻飘渺的身影,细微如流光,广阔如宇宙育养生灵;沉寂如深潭,铿锵如雷电奔腾,虚实相生,寄意万物互连。作品的左面看似一个伟大的母亲,正紧抱着后代静静哺乳,体现了大地母亲柔美深情的一面。右面看是一头仰天若吼未吼的雄狮神兽,肢体块面紧密咬合而横切面自然裂断,在横竖的大块面力量对比下,浑然天成给人似地壳运动时地球大爆炸年代产生的洪荒之力。整个雕塑所有的成像面以及内涵元素都在似与不似之间紧密相连,最终瞬间凝结在一个图形中。站在高处往下俯瞰作品时,尤如一张太极图。其作品主题鲜明,寓意深远。

二是实现了大写意手法与当代美学的统一,作为一件展现中国古文化的作品,鸿蒙除了在古籍里有为数不多的记载和描述外,几乎找不到任何可以借鉴的东西。曾圣经过深思熟虑,集毕生所学,将绘画、陶瓷、书法等艺术手法进行结合。其雕塑手法完全不采用西方塑块切块写实制作的技巧手段,而是采用了大写意手法,一气呵成,创作过程中激情四射的线条带动块面跌宕起伏,一气塑造的高难度线条转换与交错,充斥着寓古开今、内方外圆、刚柔并济的美学感。这一艺术创新为雕塑界提出了中国式雕塑方案,线中有面、面中是线以及相辅相成的意象表现形式,既高古又有清新明快简洁的当代美学思想。

 

《鸿蒙》雕塑作品多维

 

三是打破了底座的传统设计,其底座即现代又奇古,与雕塑作品方圆交错相统一,又不缺自己的个性。

四是题材的独创与现实意义。《鸿蒙》根值于中国传统文化,是神、人、兽集万物生灵混沌元气和无所不能的人物化身。《庄子·在宥》文中通过云将与鸿蒙的对话,展现了洪荒年代鸿蒙的智慧与神奇。通过对鸿蒙的求索,亦是对人类起源和智慧发韧的追索,具有盘古开天的意义。鸿蒙隐含的庞大精神财富正受到当今国人的重视。作为艺术创作者,曾圣发现了一个全新的题材,打开了一个新的视界,找到了一条全新的艺术创作之路。

谈到《鸿蒙》雕塑作品的创作背景,据曾圣介绍说,《庄子·在宥》云将与鸿蒙的对话,让他了解到洪荒年代鸿蒙的智慧与神奇。在激情迸发的时间段里,他以纯粹中国式的大写意雕塑手法创作了这件《鸿蒙》作品,并为这个代表了洪荒年代,而又古老文化符号的重生而兴奋不已,于是就迸发了创作《鸿蒙》雕塑作品的冲动,以向我们的时代致敬。从计划、酝酿、筹备、创作和完成,前后共用了大半年时间。谈到最后的“点睛之笔”,曾圣仍难掩内心的激动,作品出炉后基本达到了预期想到的效果,但离理想的状态仍有距离。为了达到那种石破天惊、混沌初开的效果,他冥思苦想,欲放弃将手中的半成品重起炉灶,当他将作品往地上使劲一摔再次拿起之际,他竟然有了惊喜的收获。作品浑然天成,他找到了“鸿蒙之力”的表现方式。正是这一摔,成就了《鸿蒙》。曾圣称《鸿蒙》是其至今最好的雕塑作品。

 

深圳市龙川商会会长刘绍柏授予曾圣“文化创新顾问”称号

 

《鸿蒙》雕塑作品问世后,河北美术学院高度重视,第一时间组织举办了专场新闻发布会,很快在艺术界引起轰动。很多在场看到作品的艺术界人士称,完全打破了固有雕塑的形式,简直就是惊世之作。

深圳发布会上,除了艺术界人士外,还吸引了不多慕名而来的媒体及市民的到访。

 

发布会合影

 

“艺术行者”曾圣走向公众视野

1970年出生的曾圣,生于广东龙川,河北美术学院教授、陶瓷研究所所长、国家艺术基金当代陶瓷绘画艺术人才培养项目专家组专家、文化和旅游部非遗传承人培训计划专家组专家。在这些身份中,曾圣最为喜欢的还是曾来德给他的称号“艺术行者”。之所以有这个称号,还在于其从艺人生的“传奇色彩”。据曾来德介绍,曾圣在北京习艺之时,曾与他有过一段师生之缘,直到现在,那个专门供曾圣创作、练习的“小黑屋”还为他保留着,那是被曾圣称作“梦想升华之地”的创作室。有时他还会突然回到北京住一宵。曾圣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他经历了很多的磨砺和困难,但好在他天生是个“乐天派” “逍遥派”,即使直面困难,也从未见他有过低沉和消极的时候。

除了绘画,曾圣在书法、瓷板画等领域上也有很高的造诣,其将绘画、书法相结合的作品在展出后曾引起画坛和书法界广泛的关注。还在河北、景德镇、梅州大埔等瓷器重镇展开长达数年的研究,在瓷板画、瓷器创作上独创了数种全新画法,在不同的艺术领域都有很好的建树。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高雅舞台艺术走进百年首钢
下一篇:唯有图案才有生命力吗?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