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艺术 > 正文

范曾:传统文化像地火,永远不会熄灭

2019-09-29 10:41:49    文艺星青年

在南开大学百年华诞之际,“百年芳华——南开大学百年校庆展”于8月9日上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南开大学终身教授、南开艺术校友会名誉会长范曾先生出席活动并接受了人民网记者的专访。

人民网记者:适逢南开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在您心目中,什么是南开精神?

范曾先生:正如我今天讲演的题目:《文明古国走进新时代》,南开精神便是在这伟大的时代弘扬爱国主义。

人民网记者:想对现在的年轻人说些什么?

范曾先生:年轻人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

▲范曾先生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

人民网记者: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现了多次“国学热”。您认为“国学热”有几方面因素?您如何定义“国学”?

范曾先生: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像地火永远不会熄灭,这是“国学热”不会消失的根本原因。“国学”一词约定俗成于清末民初,此前,与“国粹”、“国故”、“中学”等词同时流行,“国粹”、“国故”都不如“国学”概括性强,“中学”又易与“大学”(四书之一)、“小学”(文字训诂学)相混。“国学”是中国本民族从远古本土生长发展起来的根本学问:如哲学、文学、历史学、中医学、天文学、建筑学等。

▲范曾先生作品

人民网记者:“诗魂书骨,大美不言”。范先生的绘画作品都有着强烈的“寻根意识”,您如何看待中国美术传统对您的影响?

范曾先生:中国的美术传统我们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此后的青铜器文化、石刻文化、洞窟壁画文化,直到书法、绘画成为中国文人数以千年的追寻,终于使它成为自立于人类文明之林的佼佼者,它们是我的艺术的源头活水。对我的影响是深刻的,也是我的艺术能走向世界的根本原因。

人民网记者: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您有什么想寄语祖国?作为文艺工作者,应该如何在新时代发光发热?

范曾先生:我希望我所提出的五爱精神“爱党、爱国、爱南开、爱人生、爱艺术”应成为在南开学艺人的根本追求,祖国前景的绚烂靠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国庆七十周年我画了六位明清的文化巨擘:王守仁、黄宗羲、王夫子、顾炎武、戴震和章学诚,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荣,希望我的艺术不仅在世界上有着巨大影响,我更愿意我的艺术能为中国的老百姓所热爱。

▲范曾先生作品

▲范曾先生作品

▲范曾先生

范曾,1938年生于江苏南通,中国书画大师,著名国学家、诗人。现为北京大学讲席教授、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名誉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终身研究员,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名誉院长,南开大学终身教授,南开大学文学院、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南通大学终身教授,稽山书院、盘山书院山长。2008年获法兰西公民之星金质勋章。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命为“多元文化特别顾问”。2010年9月,法国总统萨科齐向范曾先生授予“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2011年获“中华艺文·终身成就奖”。2015年6月30日意大利总统塞尔吉奥向范曾先生授予意大利共和国大将军勋章。

范曾先生出身于中国延绵450年不断十三代诗人的著名文化世家。他于文、史、哲诸领域博古通今、通邮中西,提倡“回归古典、回归自然”,身体力行“以诗为魂、以书为骨”的美学原则,对中国画的发展厥功至钜,开创了“新古典主义”艺术的先河。他的文、史、哲著述中,所透露的人文关怀为国内外学界所共称,而其文章之雄奇优美,多次被誉为海内之首选。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化特别顾问,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回归古典、回归自然”“趋近自然”“根本善”的专题报告。1984年,日本冈山县建立范曾美术馆。1986年,范曾先生捐建南开大学东方艺术大楼。2014年,故乡南通大学建范曾艺术馆。范曾先生宅心仁厚,慈爱博施,曾被命名为“中国十大慈善家之一”。

范曾先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著有《大丈夫之词》《中国画研究法》《经史漫步》《范曾诗稿》《庄子显灵记》《范曾简墨》《尊贤画集——范曾与八大山人神会》《范曾诗文集》《范曾诗稿》《范曾散文三十三篇》《老庄心解》《论文学》《趋近自然》《范曾海外散文三十三篇》《大木葱茏》等约150部,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130部。

范曾先生有二十四字自评:痴于绘画,能书;偶为辞章,颇抒己怀;好读书史,略通古今之变。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林跃藏地油画巡展拉萨开幕
下一篇:午 后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