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艺术 > 正文

音乐节走向大众

潘瑾瑜 王俊岭    2019-07-10 10:35:32    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日,麦田音乐节在北京长阳音乐主题公园举行,无论是烈日高悬还是大雨倾盆,现场都热度不减,万人大合唱的震撼场景频频出现。而前些年,参与音乐节的大多是业界人士和学生。音乐节是如何由小众一步步走向大众?这种新鲜的休闲娱乐方式提供了怎样的生活选择?

  全家一起来音乐节

  “第一次音乐节,从头嗨到尾!”今年5月,在北京读研的王菲观看完麦田音乐节上歌手周杰伦的演出后,发送了一条激动不已的朋友圈,配图是人头攒动的音乐节现场。

  据了解,音乐节以现代节庆的形式产生,通常在特定地点围绕某一主题进行连续数天的演出。从2000年的首届迷笛音乐节至今,音乐节这个舶来品在中国已落地近20年。如今,音乐节不再是少数乐迷的专属活动,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

  随着受众群的扩大,乐迷的心态已经有所不同,大家赋予音乐节更多的休闲娱乐功能。专门从事音乐节筹备活动的郑文介绍:“有些人会带上孩子,全家一起来参加音乐节,就像是过来露营、玩一玩。”

  小鹿角智库团队发布的《2018年中国音乐节市场报告》显示,从2011年到2018年,国内音乐节由不足70个增长到了263个。此外,音乐节由经济发达城市、省会城市向三四线城市发展的趋势仍在继续。

  数量和地域扩张的背后,是新鲜资本的大量涌入。《2018年中国音乐节市场报告》发现,得益于文旅市场的开发,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旅游投资公司、景区乃至广告公司、设计公司、媒体等都在成为音乐节的主办方。“形成一个音乐节品牌所需的时间越来越短,从前需要10年,现在只要一两年就可以,这可能也是市场变好的一种表现。”郑文说

  从“大而全”到“小而精”

  市场越来越大的同时,音乐节本身有什么改变化呢?

  在北京工作的电台音乐编辑王小琦从大学时起就是音乐节的常客,在她看来,近年来国内音乐节最大的变化便是类型越来越丰富。“过去以摇滚为主,现在更加细分,电子音乐节、动漫音乐节、氛围音乐节等,一些小众的乐队也有机会登上舞台。”

  生活在长沙的乐迷刘翠霞每年都会参加几次音乐节。“以前一个音乐节的参演乐队、歌手非常杂,现在同一个音乐节整体风格会更有规划,目标人群更明确。”

  和早期的综合性音乐节不同,如今许多音乐节不再追求“大而全”,而是更注重“小而精”。一些主办方还开始推出面向不同年龄段的音乐节,开发新的受众群。例如,今年6月,北京摩登天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举办了小草莓亲子音乐节,针对儿童推出音乐演出与艺术工坊,专门瞄准亲子市场。

  与此同时,音乐节还逐渐向社交媒体倾斜。郑文说,前几年所在公司还会向广播电台投放广告,如今都换成了线上传播。和视频网站合作甚至自己推出平台进行音乐直播,也成为音乐节吸引关注的重要手段。比如,今年4月的超级草莓音乐节,主办方和直播平台斗鱼合作,在3天内推出了15场音乐人直播,实现线上线下相互导流。

  要“有特色”不要“同质化”

  尽管遍地开花,国内音乐节仍然面临一些问题。

  采访中,多位观众表示同质化的音乐节太多了,降低了乐迷们对音乐节的热情。此外,“一次性”音乐节也不少。数据显示,2017年出现的音乐节品牌在2018年的存活率不到50%,连续3年落地并具备一定品牌性的音乐节在市场上仅占15%左右。2018年国内音乐节数量也较2017年略下降。

  在业内人士看来,出现这些问题的一大原因是专业人才缺失。“一些主办方急于进入市场,但缺少职业化的团队,从而导致了昙花一现。”相较于“一次性”音乐节,迷笛、草莓等老牌音乐节凭借专业团队、突出的个性定位和口碑积累保持了较强的竞争力。“靠特色吸引受众,用提升服务留住受众,要把音乐节当作一个优质产品来打磨。”郑文说。

  在实践中,为全年龄段受众提供优质服务,也成为众多音乐节主办方的努力方向。例如,太湖迷笛音乐节针对不同用户的需求推出了多价位的露营装备;抚仙湖自然音乐节设置了亲子专区,为儿童提供了涂鸦、游园等活动。

  对于未来国内的音乐节市场,西湖音乐节的创始人张征说:“会有几个比较成熟的品牌,适合做音乐节的城市继续会做,宣传地产和景点的会逐渐少起来,综合性音乐节会被专业化、特性化、规模化的音乐节所取代,三五年后,新的一批受众也会被培养起来了。再过20年,你会看到五六十岁与十几岁观众共济一堂的景象。”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阿维尼翁戏剧节吹来“中国风”
下一篇:外资进驻国内影院,可激发“鲶鱼效应”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