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艺术 > 正文

追求建筑的自然之道

马苏薇    2019-05-28 10:49:55    人民网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一名句勾勒出一幅美好的田园生活图景,树林阴翳,鸟鸣山涧,一人一舍,怡然自得。无数文人墨客将其视作理想世界,许多画家以其意境入画,绘就不朽的林泉,如范宽《溪山行旅图》、王蒙《青卞隐居图》等等,画中之境超越现实生活,被赋予道德内涵,生发出隽永之意。当下,现代都市高楼林立,生态文明建设愈发重要,古人笔下的绿水青山仍是令人神往的桃花源。作为承载城市文化精神、塑造城市风貌特色的当代建筑,如何在钢筋水泥空间为人们营造栖息的诗意?如何以建筑寄托人文精神?追求自然之道依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日前,“当代中国建筑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学术论坛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10余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享国内外经典案例,阐发个人建筑设计理念与思考。有趣的是,交流过程中,不止一位建筑师展示了传统中国画里的山水与建筑,并以其为设计之源。崔愷院士以《富春山居图》指出栖居自然是中国古人传承千年的生活智慧;张永和教授以清画院《画十二月月令图(九月)》中描绘的敞开式建筑,阐述了向往、亲近自然的传统观念;青年建筑师马岩松则受山水画启发,设计出错落有致、依山傍水的住宅建筑。不难看出,传统山水画创作与当代建筑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皆是理想与现实的融汇,时间与空间的展示,心灵对外部的投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古代绘画中的建筑,更为当代建筑设计提供了宝贵借鉴,也使“自然”成为当代建筑设计思想的重要范畴。

追求“自然”的建筑,不仅意味着从自然形象中汲取灵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建筑与自然发生关系;更意味着树立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美学追求。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论“自然”之境为“俯拾即是,不取诸邻”,即不索取、不强求,以发乎自然、自然而然的态度认识世界,正如北宋山水画家郭熙所言,“身即山川而取之”。这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设计追求的境界。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崇尚“自然”不是单纯模仿古典园林样式,也不是盲目追求抽象的建筑形式,更不是为概念而概念,而是顺应生态环境、人文传统、建造法则,以独特的生命体验激发创造灵感。这样的创作观有利于设计者形成个人风格,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对话,解决“千城一面”之困境。

追求“自然”还意味着构建绿色、可持续的发展观。目前,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每年都有一批建筑尚未达到50年使用寿命便被拆除,既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又难以为子孙后代留下建筑遗产与历史文脉。破解这一难题,一方面要从体制机制上着手改革,重视城市规划设计,避免“拍脑袋”决策;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建筑师积极将节能低碳、集约高效的科技手段引入设计,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2017年,住建部印发《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为建筑领域绿色发展明确要求。近年来,许多建筑师在实践中也格外注重绿色技术的应用。譬如,上海自然博物馆设计中,采用了绿色照明技术、热回收技术、雨水回收技术等多项节能环保手段;超高层建筑北京中信大厦(中国尊)设计中,幕墙主体采用双中空单元式幕墙体系,以确保建筑外表皮节能效果;世园会中国馆设计中,降低采暖能耗成为团队着重解决的问题之一……绿色,象征着自然、友好、创新与生机,也当成为中国建筑发展鲜亮的底色,为构筑和谐的人居环境提供指引。

自然之道,在建筑,也在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设计中体悟自然之境界,当是值得建筑师深入思索的课题。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古老的岩彩艺术——亚洲文明交流图谱中的岩彩
下一篇: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文艺之光 处处点亮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