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他坚持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把自己看作人民的勤务员,是心系人民、廉洁奉公的光辉榜样。今天,学习刘少奇,就是要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职责。
反对空洞的政治宣传
在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奋斗中,在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奋斗中,刘少奇始终紧紧依靠人民,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一再强调,人民的利益,即是党的利益。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党再无自己的特殊利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即是真理的最高标准,即是我们党员一切行动的最高标准。
他十分重视总结、概括人民群众的经验和创造,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他说:“什么是群众路线?概括地说,群众路线的基本点就是:第一,信任人民群众,相信他们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相信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第二,党必须根据群众的实践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党的方针、措施都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早在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的斗争中,刘少奇就注意工人、群众的切身利益,并以此作为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瓦解敌人的有力武器。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领导工人、群众与敌人展开面对面的斗争,并作为谈判全权代表,与路矿当局展开激烈斗争,迫使资本家接受维护工人利益的13条协议,改善了工人的部分劳动条件和生活待遇。
刘少奇一贯主张把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联系起来,反对不顾群众利益去进行空洞的政治宣传和盲目的斗争。“一·二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上海闸北地区,日商13个纺织厂成千上万的工人涌入英租界举行反日罢工。在党的领导下,全国总工会组织“上海民众反日救国会”,上街募捐,买米做成稀饭,救济这批工人。爱国领袖宋庆龄为声援反日罢工,送来两千块银元,却在当时的党中央引发一场争论。有严重“左”倾情绪的人不同意接受这笔捐款,刘少奇坚决顶住了这种错误的意见,支持总工会接受这笔捐款。
由于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日军在上海停战了。形势发生变化后,罢工工人要不要复工?争论又是很激烈。一些人认为不能复工,复工就是“投降”;刘少奇则指出应该复工,这是关系几万职工的生活问题。他认为,要从群众的经济利益和迫切要求出发,选择发动斗争的时机,并根据斗争过程中各种条件的变化,把群众斗争逐渐提到更高的阶段,或者“适可而止”地暂时结束战斗,以准备下一次更高阶段、更大范围的战斗。
在总结白区工作经验时,刘少奇指出:“正确建立党和群众的关系,是我们党同国民党争夺领导权的重要工作之一。国民党侮辱群众,不尊重群众的权利,命令和压迫群众。而我们则同国民党相反,群众就自然愿意亲近我们,抛弃国民党人,而举我们的同志为领袖。”
不为苏联的经验所囿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宣告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统治的时代已经结束,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已经建立,中国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
作为新中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刘少奇首先考虑到的是:“中国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世界许多先进国家比较起来,还是很低的。他们还很穷困,他们迫切地需要提高生活水平,过富裕的和有文化的生活。这是全国最大多数人民最大的要求和希望,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力求实现的最基本的任务。”因此,他更加把为人民谋利益、不断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刘少奇设想了实现工业化的发展步骤:在恢复中国的经济并尽可能发挥已有的生产能力之后,第一步发展经济的计划,应以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心。因为只有农业的发展,才能供给工业以足够的原料和粮食,并为工业的发展扩大市场。只有轻工业的发展,才能供给农民需要的大量工业品,交换农民生产的原料和粮食,并积累继续发展工业的资金。同时,在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可以把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一步。这对于改进人民的健康状况,在政治上进一步团结全体人民,是非常重要的。有了成效之后,我们才有可能集中最大的资金和力量去建设重工业的一切基础,并发展重工业。只有在重工业建立之后,才能大大地发展轻工业,使农业机器化,并大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这是一条比较稳妥的、可持续发展的路线,是符合中国实际的。刘少奇考虑到的每一步,都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奋斗目标,把群众利益、群众要求直接体现在党的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中。这与苏联经济建设初期过度牺牲农民的利益、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是有差别的。
在建国初期全面学习苏联的历史条件下,刘少奇能够独立思考,不为苏联的经验所囿,提出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是难能可贵的。今天,回顾新中国经济建设所走过的道路,充分证明上述设想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一切党员都是勤务员
1960年4月,刘少奇乘坐一条中型客轮考察葛洲坝坝址。刚过宜昌,碰上了难以预料的龙卷风,轮船颠簸摇晃。这时,江上的一些小船有人落水,一再呼救。轮船上的人议论纷纷:有人说必须赶快去救人;有人认为轮船偏离航道有危险,只能迅速通知其他过往船只前来救援……
正在舱内批阅文件的刘少奇得知情况后,当机立断地说:“就因为是国家主席坐的船,更应该首先抢救人民!”他强调,我们的一切党员,以及参加我们队伍中的一切人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都是人民的勤务员。不管他们意识到了这一点与否,也不管担负的是重要领导职务,或是普通的战斗员和炊事员、饲养员,都是在不同岗位上直接或间接为人民服务的。因此,他们都是平等的、光荣的。
几十年来,刘少奇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危难时刻,他总是挺身而出,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上世纪60年代初期,在一些农村,群众创造并实行包产到户这种比较符合农村生产力水平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但由于认识上的不一致,这种探索长期得不到肯定,而且发生了争论。
刘少奇听取有关汇报后明确表示赞成。他说:“我看不必害怕。我们搞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搞人民公社是一种试验,搞包产到户也可以是一种试验,客观实际本来就是多种多样的。政权在我们手里,土地还是集体所有的,发展集体也好,包产到户也好,无非看看哪种形式更切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哪种形式更能充分发挥社员的积极性,哪种形式更能多收粮食,使经济发展再快点。”
1962年7月,刘少奇对即将下放到主要产粮区工作的干部表示:“我看实行责任制,一户包一块,或者一个组包一片,那是完全可以的,问题是如何使责任制和产量联系起来。”尽管当时党内意见严重分歧,刘少奇却能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的意愿,明确表示自己的态度。
正如刘少奇在民主革命时期就说过的:“我们共产党什么也不怕,美帝国主义怕不怕呢?我们不怕;蒋介石的飞机、大炮怕不怕呢?我们不怕,从来没有怕过。但是共产党怕一件事,就是怕脱离群众……脱离群众,就会像希腊神话中的安泰一样,要在半空中被敌人勒死。”因此,“对一个人来说,最大的幸福是得到人民的信任。取得人民的信任是不容易的。人民信任你,你就决不能辜负人民”。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党和人民做事的,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要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做到忠诚干净担当。今天,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就是要学习刘少奇始终坚守人民立场、为人民谋利益的精神品质。它不仅有着深邃的理论价值,而且有着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者为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