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第二届“中外影视文化交流与传播”国际论坛 暨科技与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京举办

2019-04-22 15:21:44    中国网

2019年4月15日,在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举办期间,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暨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中国科技文化传播产业联盟共同主办,中国电影博物馆、中国校园微电影联盟、北京技术市场协会协办的第二届“中外影视文化交流与传播”国际论坛暨科技与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京召开。

 

 

 

论坛旨在推动中外影视文化的深层对话,探索影视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规律与需求,通过组织国内外影视拍摄、译制、推广及发行各领域的权威专家和机构,加深中外民意相通与文明互鉴,促进中外影视创作、译制、推广,加强中外影视机构间的经验交流与深度合作。

第二届“中外影视文化交流与传播”国际论坛暨科技与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体现三大亮点:

亮点一:各界大咖云集,共话文化“走出去”。

此次论坛邀请中外影视、科技、译制、学术、传播等领域的近30位专家发言,40余位嘉宾参会,共话中外影视制作与译制、传播,实现精准对接、深入协作、精心雕琢,共创中外优秀影视精品的国际化推广,帮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原北京市科委党组书记、北京技术市场协会理事长杨伟光围绕“文化科技融合视角下的文化遗产保护”,分析了当下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大趋势下存在的问题,强调了保护传统文化的思想方法是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和阐释古老的文化。

巴黎中国电影节主席高醇芳就中法影视译制及推广传播两大问题, 阐述了巴黎中国电影节针对当下中国影视海外译制与传播的现状,所做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观众群。看到海外年轻人对中国电影的好奇和兴趣,她表示中国的电影是充满希望和前途的。

原北京语言大学高翻学院院长刘和平总结到,中国影视的海外本地化在发展,从单一的武打剧到多样化,但文化沟通障碍依然存在,需要创新以及考虑中国文化特征与译入语文化接受,以便向世界展示真实的中国和中国人。

亮点二:中外影视译制与合作主题沙龙,让中国影视海外落地“更精准”。

近年来,中外影视互译成果丰厚:由文化和旅游部外联局、国家广电总局国际合作司共同主办,中国文化译研网承办的“中外影视译制合作高级研修班”促成240余部中国影视作品在海外近40个国家成功落地。

为加强世界各国思想文化交流,加深民意相通与文明互鉴,本次论坛设置“中外影视译制与合作主题沙龙”环节,促进中外影视创作、译制、推广专家与影视机构间的经验交流与深度合作。

国广子行传媒(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淑芳表示,向海外推广中国当下的优秀纪录片,如《舌尖上的中国》等,必须要选用对两国文化有深入了解的资深翻译,用翻译的语言来连接两国的文化桥梁。

甲骨易(北京)翻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姜征认为,电影译制翻译的不是台词而是故事,通过讲述每个故事背后蕴藏的优秀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人心相通,这是影视译制工作的使命。

亮点三:“科技+文化”,文化产品未来发展的新趋势。

当今世界科技高速发展对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是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在“科技与文化遗产保护主题沙龙”环节,各方专家就如何用一流的科技打造一流的内容出谋划策。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科学传播研究实验室主任正研究员、北京中科视维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葛水英女士,就《科技如何助力文化遗产与时俱进》进行主题演讲。她以她主导设计实施的2019世园会AR景园为例,介绍了AR技术与戏曲表演、虚拟视觉相结合,在文旅行业中的示范应用。中国戏曲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通过AR技术推动“新景区”“新戏曲”“新文旅”的尝试,探索用解决创新性、应用性,来助力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从而实现以科技的力量助力文化遗产的与时俱进。

江苏省丹阳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冷文华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出发,介绍了丹阳石刻文化的重要价值与目前以科技为支撑的文物保护工作,表达了对“科技+文化”的展望与期待。

厦门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佘莹莹表示,文化与科技的跨界融合需要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将跨界项目带出国门,在全球发扬中国非遗文化。

本次论坛将影视文化与科技文化、影视译制和影视创作巧妙结合,通过跨界交流实现彼此之间的互动与理解,为最终能够找到中国影视走出去最好的思路和最合适的路径指明方向、奠定基础。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刘震云:作品改编都是“碰巧”
下一篇:破译“天书”重现盛唐风采 听听古老而神秘的敦煌音乐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