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地膜每年用量达上百万吨 田间“白色污染”如何变废为宝?

黄仕强    2019-12-27 15:21:30    工人日报

地膜每年用量达上百万吨,残留超标严重会导致作物减产

田间“白色污染”如何变废为宝?

“今年我家15亩烤烟收入近5万元,地里废弃的烟膜还让我额外收入了500多元。”日前,在重庆市黔江区白土乡三塘村的废弃农膜收购点,建卡贫困户董成章将废弃的烟膜过完秤,领到钱时高兴地说,“烟地清理干净,干活也清爽。”

农膜包括农用地膜和棚膜等,具有保温、保墒、增肥、除草等作用。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膜在我国得到了广泛使用。有统计显示,我国仅地膜每年用量就达上百万吨,并且以每年15%的速度增加。

然而,随着农膜的广泛应用,一些使用后的地膜未及时回收,成为田间的“白色污染”,对农业生产构成了潜在威胁。

 

“白色革命”带来“白色污染”

重庆是用膜大户,数据显示,2018年重庆市的农膜使用量约为1.2万吨。“种水稻要发秧苗,秧苗要靠膜把它保护好,我们每年都会用掉不少的膜。”重庆永川区临江镇天星村的种粮大户康建国告诉记者,他种植了10余亩地的水稻,每年需要花费千余元购买农膜。

与康建国同村的高桂英是村里的果树种植户。她说,果树从果苗培育到长成结果,多个阶段都需要用到农膜。“农膜的确好用,但是只能使用一次,每年用完后,废旧的农膜就成了垃圾,同杂草一起被烧掉。”

“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处理,只能烧了。不然留在地里,鸡鸭会把它吃进肚子。”永川区多位村民向记者透露,此前,他们处理废弃的农膜都是采取烧掉的方式,并且也只能烧掉一部分,有些膜藏在土里不容易找到。“第二年种子撒下去都不能发芽,我们也很头疼。”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曾经被誉为给农业生产带来“白色革命”的农膜,如今已成了田间“白色污染”的“罪魁祸首”。“白色革命”带来的正面意义正在逐渐被残留污染造成的危害所蚕食。

“‘白色污染’正在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质量,严重影响农机播种施肥作业和作物生长。”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资源环境处的相关负责人曾公开表示。目前,主要用膜区域每亩地膜累计残留量在4到20公斤,个别地块甚至突破30公斤。地膜残留超标将直接导致作物减产,小麦减产幅度2%至3%、玉米减产10%、棉花减产10%至23%。

 

废旧农膜“齐聚”回收网点

为解决废弃农膜带来的污染难题,自2018年开始,重庆将废弃农膜回收工作交由重庆市供销总社牵头实施。

今年5月,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重庆市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管理办法》,明确废弃农膜包括的范围和各级各部门的职能职责,要求加强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设、资金支持与回收、加工企业日常管理等,促进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制度化、规范化。

重庆市供销社综合经济发展处处长皮晋介绍说,他们依托重庆市供销系统网点优势,在农村建立了农膜回收网点,让田园中的废旧农膜有“归宿”。目前,重庆已建立乡镇(街道)回收网点820个,覆盖了80%的涉农乡镇(街道),16个贮运中心、15家企业承担了全市废弃农膜利用加工任务,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已初步形成。

重庆市供销社相关工作人员透露,截至10月底,重庆全市回收废弃农膜8782吨,超额完成全年8000吨的回收任务。到2020年,重庆市废弃农膜回收将覆盖所有涉农乡镇,新建回收网点210个、贮运中心22个,实现每个赶集场镇至少设有1个回收点(站),每个区县(除渝中区)至少建成1个贮运中心的目标。

“过去,农民普遍不知道废弃农膜的危害,也不知道如何处理。”重庆多个区县供销社的负责人坦言,在建立专门的废弃农膜回收点后,他们发放了废弃农膜回收倡议书,编制了废弃农膜回收顺口溜,对废弃农膜的危害进行了广泛宣传。如今,已有不少农民主动拿着废弃农膜来回收网点销售。

 

白色垃圾也能变废为宝

回收后的农膜是一种可再生资源,通过加工后可实现变废为宝。日前,记者在位于綦江区的民鑫再生资源公司加工车间里看到,该车间的仓库里堆满了回收的废旧农膜。

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废旧农膜被粉碎、清洗后,通过热融、挤出,就变成了再生塑料颗粒,这些再生塑料颗粒呈黑色,大小如米粒。这些塑料颗粒全部就近卖给綦江区工业园区的企业,可用来加工塑料板凳、警示筒等塑料制品,从而实现变废为宝。

值得一提的是,这家再生资源公司是綦江区采用市场化手段,融合民营资本,在该区供销合作社的主导下,吸纳自然人股东共同组建而成,其主要业务之一就是处理废旧农膜。目前,已形成了“回收-分拣-加工”的产业链条和可持续发展体系。

尽管废旧农膜能成为工业材料,但其回收工作目前仍面临诸多难题。走访中,重庆多位村民坦言,他们尽可能地将田间的废旧农膜收集起来,拿去卖掉。但由于现在使用的农膜老化快、易破碎,人工捡拾十分困难。有时候辛苦捡拾一天,最多能捡5公斤多,只能卖几元,所以很难持续下去。

有业界专家分析称,目前市面上销售的地膜仍然以超薄地膜为主,一些农资店面虽然也出售符合国家标准的加厚农膜,却因价格较高基本无人问津。而超薄地膜不到捡拾期就会烂在田间地头,根本无法回收。

对此,有专家建议,要实现废旧农膜回收,分管生产、流通领域的相关部门必须积极参与地膜整治工作,依法查处打击违法生产销售不达标地膜的行为,从源头上杜绝不达标地膜进入市场。同时,加快改进残膜回收技术,并研究在地膜使用集中地建立工厂的可行性。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高铁里程将突破三万五千公里
下一篇:实体书店差异化转型的生存之道:“网红”or清静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