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来华留学生:理解中华文化 逐渐爱上中国

于中美    2019-12-13 09:27:37    人民日报海外版

17岁那年,我到中国读高三,喜欢上了中国舞蹈、中国历史、中国古装剧。中国文化在我看来,就像是个永远猜不透的谜题。

我父母在年轻时就到了中国,他们希望我也体验不一样的文化和生活,学会另一门语言,与普通的美国人拥有不一样的人生经历。就这样,我在中国出生了。

父母为了表达对我的期望,在我刚出生就给我取了“中美”这个名字。妈妈当时看着怀里的我,就觉得中美之间的友谊应该像这个刚出生的小婴儿一样纯洁,希望我在将来能为中美之间的友谊作出贡献。我小时候,父母因为工作回到了美国。妈妈为了让我克服语言环境的困难,在英语环境中坚持学习汉语,看中国的动画片和中文的儿童读物,一直到我17岁时选择回到北京读书,汉语能力得到了巩固,我也开始理解中华文化的底蕴和内涵,并逐渐爱上了中国。

8年后的今天,我依然在北京生活。而我命运的轨道离不开我这8年生活中的重要成员,她就是我的“中国妈妈”。

高三那年,我有机会到北京留学,这段经历改变了我的人生轨道。 到北京后,我兴奋地穿上了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中的校服,也住进了中国家庭,认识了“中国妈妈”。

在中国家庭生活中体会到的酸甜苦辣,是我事先没有料到的。 刚开始,我有些心高气傲,觉得我练习汉语这么多年,融入中国家庭会非常容易,但随着时间推移,我慢慢发现,汉语说得好,并不代表懂中国文化。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会说错话,让场面有些尴尬, 但中国妈妈并不将这些放在心上。她每天不仅要工作,还要做很多家务,即便如此,每天晚上都会花几小时辅导我的汉语作业。

我在中国家庭中感受到了温暖和幸福,很是自在开心,因此我选择报考中国大学,选择学舞蹈。中国妈妈为了让我保持良好的身材,全家人都吃健康食物。每天的家庭任务都是减肥。

作为美国人,我一方面羡慕中国孩子能享受到父母这样无微不至的关爱,另一方面我也学到了不一样的家庭观。孩子的事情就是父母的事情这样的价值观,让我自然地生出“反哺”之心。到现在我都会觉得,父母的事情也是我的事情。父母需要帮助时,作为被他们精心照顾的孩子一定要挺身而出,这种能为家庭出力的责任感让我很是满足和充实。

我的中国父母打开大门,前后接待了20多位像我这样的来华留学生。住在中国家庭的这段经历不仅让我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熏陶,给了我家庭的温暖,更让我懂得要去帮助别人。

我希望将来也能和我的中国妈妈一样,给留学生们一个家,为他们创造有人情味的学习环境,并让他们也在中国找到自己的梦想。

现在,无论我去哪里,都会记得给中国妈妈带她最喜欢的小礼物。在她家里的冰箱上,贴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冰箱贴,那是留学生们在世界各个角落对她表达的满满谢意。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澳门发展离不开“一国两制”
下一篇:“游戏热”退潮后上市公司从踩雷走向保壳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