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光伏+治沙” 内蒙古库布其沙漠创新生态治理新模式

安路蒙    2019-11-21 10:23:24    新华网

在库布其沙漠腹地,一条沙漠公路隔出了两方天地:一边是连绵起伏的黄色沙丘,几棵枯草在风沙中乱舞;另一边则是内蒙古最大光伏治沙基地,178万块光伏板拼成“蓝色海洋”,不断将阳光转化为电能,黄芪、黄芩等植物在光伏板的庇护下连片生长。

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年均日照时数超过3180个小时,发展光伏产业得天独厚。在我国大力发展新能源的背景下,2017年由国家能源局批准在库布其沙漠建设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该基地总规模200万千瓦,分三期完成,建成后年发电量将达40亿度,年减排二氧化碳320万吨。同时,这里还是中国荒漠化治理的试验场,探索出“光伏治沙”新模式,可有效治沙20万亩。

记者深入光伏发电站看到,基地全部采用双面光伏板和跟踪式支架,同时吸收太阳直射光和地面反射光,实时跟踪太阳位置自动调整方向,可提高发电量约20%。截至目前,基地一期项目的发电量已超9亿度,实现产值约3亿元。

“光伏基地不光发电,还能治沙。”达拉特旗能源局副局长刘贵文介绍,一方面,基桩能固沙,光伏板能遮阴,为植物生长明显改善环境条件,治沙效果事半功倍;另一方面,绿化治沙能减少风沙侵袭,降低光伏项目的管护成本,光伏企业自身也有治沙积极性。因此,国家电投、中广核太阳能等新能源巨头在投资建设中,每亩专门配套3000元治沙资金,用于栽植沙障、防护林和经济作物等。

光伏发电站建设正让沙漠变绿洲。一期项目已完成生态绿化工程2万余亩,光伏板间隙种满了黄芩、黄芪等中草药,一些区域还种植着红枣等经济林木,草丛中开始出现小型啮齿类动物的足迹和粪便。

生态好了,当地农牧民正成为光伏治沙的受益者。在生态修复中,不少农牧民参与承包了经济林养护工程,按照“谁养护谁受益”原则进行利益分配。同时通过沙漠旅游、光伏板保洁、物业服务等工作,当地每年可吸纳就业1200人,人均增收4200元。

“沙漠治理是世界性难题,我们经过几十年努力,在库布其沙漠治理中取得很大成效,光伏治沙则是近年来的又一创新探索。”达拉特旗委书记奇·达楞太表示,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以项目建设驱动生态治理,将过去政府花钱治沙的方式,真正变为市场化治沙,走出一条光伏发电、生态修复、扶贫利民的共赢道路。

目前,该基地一期项目已经全容量并网发电,二期项目正在建设。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从防沙治沙到科学利用并举,一度死寂的库布其沙漠,正重焕生机。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警惕区块链成行骗“金字招牌”
下一篇:老赖冒用姐姐身份证乘机 被人像比对“识破”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