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让夜间经济更有文化味

苗 春 李雨青    2019-08-08 09:25:44    人民日报海外版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如今哪里才是大伙儿热衷的“网红打卡地”?是撸串的大排档,联机打游戏的网吧,还是逗猫的咖啡馆,唱歌的卡拉OK厅?时尚达人们会说你“没文化”。如今最时尚的,是下班后去夜间开放的博物馆看展览,是在24小时书店的明灯下畅游文学海洋,是呼朋引伴刷个电影大片的零点场……在日益繁荣的夜间经济大戏里,吃喝玩乐不稀罕,有文化是夜间经济的前提。

文化消费意识逐渐提升

夜间经济虽然是20世纪70年代英国为改善城市中心区夜晚空巢现象提出的经济学名词,特指从当日下午6时到次日早上6时的活动,但除了偏经济方面的购物、餐饮、旅游,如今占据半壁江山甚至更多的,是影视、歌舞、读书等文化娱乐活动。

我国的夜间经济早在1990年初就已起步。在今年北京两会上,“繁荣夜间经济”被写进了北京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北京代表委员的热议话题。7月12日,北京市商务局发布《北京市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提出在簋街、合生汇、食宝街等“夜京城”商圈和生活圈等区域,开展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创建工作等13项措施。

除了北京市计划重磅打造“夜京城”外,上海、天津、成都、济南等多个城市管理部门都强调,要推动夜间经济的繁荣发展。

众多专家指出,各地纷纷提出“点亮”夜间经济,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的文化消费意识逐渐提升,不仅仅关注生存需求,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殷秩松认为,发展夜间经济,无论从消费角度还是从文化角度看,都是为了丰富对大众的供给,对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来说非常重要。

“繁荣夜间经济是近年来开启的第三次消费升级的具体体现和内在需求。文化方面的24小时书店、通宵电影院、夜场博物馆等,实际上是要求线下的这些实体文化娱乐场所首先实现设施和服务的转型升级、更新换代,以适应这种消费升级。”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孙佳山说。

文化活动是夜间经济的重要形式

凌晨的上海大光明影院依旧热闹,有的年轻人抱着爆米花缓缓入场,有的加班族下班后匆匆赶来。日前,该影院成为上海首家开通周末通宵场的电影院,在推出“跨零点”经营模式后,影院根据市场情况和市民需求逐步加映场次,非常红火。

上班族无法在白天进行自由活动,许多年轻人只能选择在晚上放松。夜间休闲娱乐成为人们的一大需求,“跨零点影院”应运而生。

除电影院外,博物馆、展览馆也是夜间经济拉动文化需求的重要场所。“我国的展览经济现在为什么这么火?因为这是大城市居民的一个新的需求点。”博物馆公共教育机构新氧生活的创始人蒲鸿说。从前,许多博物馆、艺术馆下午5时关门,上班族难以在平时参观。现在,情况正慢慢改变:今年元宵节,故宫首次在夜间向公众开放;上海文旅局今年开始尝试夜间开放博物馆,收到了不错的反馈;7月,FUN视觉国际艺术教育与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联合举办了美术馆之夜主题活动;国家博物馆于7月28日开启“博物馆奇妙夜”,首次延长开放时间至21时并宣布今年暑期将在每周日推迟闭馆。北京的多家博物馆,如中华世纪坛、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园林博物馆等也相继延长开放时间至夜间,首都博物馆还独出心裁地推出“携手相伴  和和美美——七夕约会博物馆”活动,于8月7日当天延长开馆至20时,晚场为观众奉献七夕乞巧民俗讲解,并且开展让100对预约情侣或夫妻共同制作“鸳鸯和合”沙画等活动。

提升文化设施和服务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不仅满足于单纯延长营业时间的简单供给,对于夜间经济有了更高的消费需求与文化需求。

晚上9时后,北京三联韬奋书店的部分书架和橱窗被开辟出来,蓝色的书桌上,一盏盏光线柔和的阅读灯被点亮,读者们三三两两地坐在桌前,安静地享受阅读。“相比白天的读者,夜读者读书更加专注。”三联韬奋书店总经理郝大超说。

三联韬奋书店于2014年开启24小时模式,成为当时文化界的热点话题,其成功秘诀之一在于因地制宜。据了解,位于三里屯和美术馆附近的两家三联韬奋书店,拥有不同的读者群:三里屯店的读者中游客居多,美术馆店的顾客往往有目的性地进行购书。由于三里屯店在夜里一两点依然有很多读者,书店增加了凌晨时段的员工人数。

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影院的观影环境与电影内容不会改变,但展览与之不同,部分特别的项目和体验只有在晚上才能看到。“我觉得可以多设计提供一些与市民的夜间生活角度氛围相吻合的场景。”蒲鸿认为,场景化的氛围十分关键,就像故宫夜间开放时的灯光效果,在白天是无法实现的,创造出新概念的场景,不仅是白天的延长,而是夜晚更适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假日休假相关标准明确 莫让带薪休假成为纸上福利
下一篇:高速公路通行更便捷 全国ETC用户累计突破1亿人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