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共享爸爸”小程序引争议,创意营销该有边界

2019-05-20 09:32:04    新京报

原标题:打开“共享爸爸”却是家居广告,创意营销该有边界

最近,一款名为“共享爸爸”的小程序火遍朋友圈。在小程序中,用户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共享爸爸”,但在下单后却跳转到视频广告页面,随后又跳转到家居产品推荐页面。原来,这个小程序并不提供“共享爸爸”服务,只是一家居企业做的广告营销噱头。

热闹过后,当大家从“虚惊一场”或者“大失所望”中醒来,有律师立即指出,“共享爸爸”涉嫌虚假宣传,有违广告法。按照广告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商品或者服务不存在的,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的,构成虚假广告。

虽然在营销视频的最后,制作方做了“共享爸爸仅为虚拟角色,并非真实租赁平台”的提示,但“共享爸爸”的问题在于,它和一般的创意广告还不一样。

一般的创意广告,无论是以自媒体为代表的软文形式,还是以泰国广告为代表的微电影风格,大多是先讲一个或温暖或感人或励志的故事,最后引出一个广告。前面的这个故事只是个精神消费产品,本身并没有虚假宣传,用户享用后的代价是猝不及防看了个广告,这样的创意大体是没有问题的。

“共享爸爸”的突破之处在于,故事本身就是以“实际产品”的面貌出现,吊足了观众胃口后,再来一句“逗你玩”,这就有了欺骗的意味。它里面包含了两个宣传:一个是对“共享爸爸”的宣传,一个是对家居品牌的宣传。后者是实际存在的,没有问题,但前者却不存在,总给人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或许在部分受众看来,看了个不存在的创意想法,消磨下时间或者引发对家庭的思考,也无所谓。但也有些受众可能觉得受到了欺骗,浪费了时间和情感。还有些人可能没有完全看完视频,就信以为真。当然也要看到,“共享爸爸”的疑似虚假宣传,其后果更多的是欺骗时间、情感和流量,和通过销售虚假宣传的产品或服务牟利有些区别。这也需要法律层面的审视。

让法律的归法律,而对公众而言,由该事件引起的舆情反响,也该引向对创意广告边界的探讨。在我看来,讲故事、开脑洞、吸引眼球都没问题,问题是,不能产生额外的误导、困扰和损失。先兜售“共享爸爸”的噱头,吊足了观众胃口后,再跳到另一个商品,实在有些过了。(与归)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电信业务用户起诉三大运营商 收费异议成主因
下一篇:告别一次性洗漱用品 酒店如何“服务不降级”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