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海归就业竞争力分化:有的火热抢手 有的求职不顺

2019-04-23 17:09:14    人民日报海外版

原标题:面试机会都不给?不可能!

  这些天,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某位博士的调查研究结果在社交网络上引发热议。其中显示,在中国求职市场上,本土大学毕业的求职申请者得到招聘者的回复率比美国大学毕业的求职者更高,甚至从美国名校毕业的求职者得到的回复还没有中国本土一般大学毕业生得到的回复多。

  该信息引来多方讨论。行业分析人士指出,由于统计口径不同,最后得出的结论可能大相径庭,也会与事实存在较大出入。该研究的权威性、科学性有待证明,但有一个趋势值得注意,即如今海归就业市场越来越呈现出分化特点,市场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大,优质海归非常抢手,而竞争力相对较弱的留学生,求职遇冷的现象则时常发生。

  海归竞争力分化

  “我前不久刚参加了一场留学生回国就业的春季招聘会,企业给出的待遇多数是‘六险两金’或‘八险两金’,都挺不错的。”年初刚从澳大利亚回国不久的小潘告诉记者。招聘会上,他与两家企业达成了签约意向,准备“再看看”是否还会有更好的选择。

  小潘表示,自己的不少同学从美国、英国的著名高校毕业回国,都找到了理想工作,“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学习,最重要的都是学生本人的态度。学习不踏实、技能水平低,都难以找到好工作。”

  在某国企控股公司从事人力资源和招聘工作的小徐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用人单位基本还是根据业务和岗位特性招聘,优秀的海外学习背景毫无疑问极具竞争力。“以我们公司为例,招聘以融合为主。因为公司职位对英语的要求较高,需要对英文条款把控能力强的人才,所以社招主要是看工作经验,应届生的校园招聘则偏向于针对海归。”小徐说。

  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小徐表示,招聘市场正在变得越来越理性,“看国外文凭就给offer”的时代已一去不返,“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去’,对优秀海归的需求量很大,也提出了很多指向性强的岗位要求。”

  本土人才有优势

  国内高校培养质量的提高,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海归的“光环”。留法回国的孙贺认为,得益于本土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海归在信息渠道方面并不占优。

  “本土高校的秋招、春招很早就会开始,学校跟企业接洽频繁。现在,很多学生在读书期间就拥有适应和接触中企的机会,相较于留学生,这是很大的优势。”孙贺告诉记者,“我在国外学习、实习、工作,然后回国。我没有经历过在国内找工作的过程,所以回国的第一个感受就是陌生。”

  在他看来,对本土文化了解深入、知道如何与企业打交道,会在求职过程中发挥有效作用,而这恰恰是国内高校毕业生的长处,另外,其所拥有的导师、学兄学姐等诸多人脉资源,也是本土优势的体现。

  回国近10年的孙贺,对中国如今在产学研深度融合和校企合作方面取得的成绩感触颇深。“我刚回来的时候,中国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还没有如今这样广泛、完善。国内高校毕业生现在拥有了更多机会和条件。”他说。

  求职心态需摆正

  全球化智库与智联招聘在去年8月联合发布的《2018年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中显示,认为自己收入高于甚至远高于预期的海归不足1%,80%的海归认为收入水平低于预期。同时,逾七成海归认为所在的工作岗位与海外所学专业匹配度不高,超过半数海归有更换工作的经历。

  预期与现实存在落差,为弥补落差便选择跳槽。业内专家认为,有些留学生回国就业时的低稳定性和高流动性,客观上影响了用人单位尤其是一些实力一般的企业招聘海归的意向。“留不住”“用不好”,便干脆不招了,也体现了一部分招聘者的心态。

  智联招聘首席执行官郭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应聘者应摆正求职心态,深耕某一方面并不断积累经验。留学经历对于求职者来说是综合赋能,并不只体现于一朝一夕,立足于整个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综合考量,提升能力、持续学习更为重要。

  孙贺认为,留学生回国后“第一份薪水”的高低或许没有那么重要。“出国留学的意义有很多,了解更广阔的世界是更重要的目的。不同的国度、不同的风土人情,每个留学生本身就是交流的窗口。过分关注‘第一份工作薪水的高低’显得片面和短视,留学所带来的视野和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将会持久地影响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社交媒体流量增长放缓 网红经济进阶出路在哪
下一篇:2018年我国空气质量继续改善 121座城市空气质量达标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