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米其林指南2020北京》正式发布,这份榜单上有最高等级的米其林三星餐厅1家,米其林二星餐厅2家,米其林一星餐厅20家,以及“米其林餐盘”餐厅62家。豆汁、爆肚、卤煮等北京市井小吃纷纷上榜米其林“必比登推介”餐厅。
有南方同事说:“看着推荐的菜单,就胃里翻出一股难受……”我审视了一下,也没有什么想去吃的欲望。其实“米其林指南”本质上是一本写给外地人的美食书,除了餐厅环境、服务质量等,口味差异显然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对初来乍到的游客,它提供一种可能,但是你如果抱着太大的希望,显然回报你的可能是失望。
而当我们走进一家餐厅,如果脑子里是“唯米其林马首是瞻”,或者只是为了“打卡”网红店,那么就违背了品鉴美食的初衷。
本文作者以其“打卡”米其林餐厅的实战经历,告诉我们如果在外游玩,米其林榜单及手机APP上的网红店仅可作为参考,但是千万别太认真。其实,很多好吃的地方特色美食,往往都藏在名不见经传的街边小店和平常的小巷胡同里,需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热爱美食的吃货之心。
最近2020北京米其林指南发布,对于这一榜单,北京吃货们纷纷表示不接受。而早在11月提前公布的米其林“必比登推介”餐厅名单,也成了网上的吐槽话题。其实,连续3年,米其林的上海榜单和广州榜单,其评选标准都受到了不少质疑。有人说,米其林在中国的水土不服还在持续……
以我在泰国和荷兰阿姆斯特丹的米其林“打卡”经历,我的感受是:以平常心去发现和享受美食,比打卡、追星更实用。
泰国曼谷:山寨版比正牌米其林餐厅更好吃
今年初我去泰国,就准备跟着“必比登榜单”打卡。2019年新发布的泰国米其林指南中,曼谷地区有58家必比登餐厅,我精挑细选了5家,最后只成功吃到了2家。
Ten Suns(十光)牛肉粉。第一次去是白天,发现是定休日,结果第二天晚上再去,还是关门!没有任何告示。
Jeh O,网红酸辣海鲜面。结果摩托车手把我载到门口,才发现漆黑一片,上面贴着告示:2月4日到12日休息,13日开张。只能怪自己运气背。
去中国城的海蛎煎Nai Mong Hoi,也是铁门紧锁,隐约看到里面贴着米其林的红色标签。问附近阿婆,对方指着热火朝天的夜市,说:“去China Town!”唐人街那么多小摊,没有明确指示,如何能找到?只好例行吃了碗姜汁银杏甜汤,作罢。
专门做芒果糯米饭的K.Panich,是我顺利吃到的第一家米其林!虽然没有招牌,但远远看到门口一大堆青青黄黄的芒果,就知道没错了。其实这家并不专卖芒果糯米饭,也卖各种泰式小甜品,有椰子斑兰糕、香蕉蒸糕、鸡蛋饼等等。
芒果糯米饭整体技术含量不高,每家做出来的风味也差不多,都是甜中带咸的复杂味觉。K.Panich只是米饭更有嚼劲,搭配的椰奶相对淡口。
我吃完芒果饭,又来到隔壁“山寨版”的Baan Yai Phad Thai,进去要了一份经典Pad Thai,55泰铢。
对于自己熟悉的食物,比方说葱油拌面、叉烧肠粉、烧麦,我们通常是先积累足够多的经验和样本,然后唤醒味觉记忆去评判好坏。然而,对一个不太熟悉的食物品类,评判过程则是倒过来的。你只能先从本地人热爱的名店入手,将种种组成味觉的元素铭记于心;而不是说,因为我不喜欢偏甜的口味,从而否认面前这种食物的正统性。
而当我意识到自己走进的是一家山寨版的必比登餐厅时,有点不甘心,甚至抱着一定要去一探究竟的心态。于是查好路线,实地探访了正牌货——位于汇权车站附近巷子里的Baan Yai Phad Thai。
找到的时候还真是大吃一惊。几乎就是在屋子后院搭了个小棚,若不是墙上钉着一大堆奖章、照片,以及米其林颁发的证书,怎么也不敢相信。
棚子里只有一张桌子,等候的客人几乎都是打包。泰国人对于打包有迷之热情,塑料袋打包技术也练得炉火纯青,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外卖骑士在等餐。看这幅人气爆棚的架势,应该会好吃!没有人会说英文,但意外居然有翻译成中文的菜单,还可以选择辣度。于是要了一份配虾和鱿鱼的泰式炒粿条,80泰铢。
等候期间,跑去看老板和伙计们炒粉,就在树林子里起了四个炭炉,一个专门炒蛋,两个炒粉,另一个专门做酱汁。然而看到粉的时候,我简直傻了眼。首先我要的粿条居然自动变成了粉丝,全都黏在一块,一看就是棕榈糖的量放多了。而且配菜只给了我半个青柠,其他标配的“生韭菜和香蕉蕊”都没有,关键这些打包的客人可全都有啊。
语言不通,也完全沟通不清楚这些细节,只好往里面倒上矿泉水,将就着吃了一半,作罢。炒粿条甜酸咸全部过量,还不如白天的那家“山寨版”好吃。所以,到曼谷绝对不能错过各种街边小店。
荷兰阿姆斯特丹:最寒酸的米其林“打卡”
阿姆斯特丹有很文艺的风车、木屐和郁金香,然而在这里,我去吃米其林还忘了带钱包。
我和朋友准备去吃一星的Bridges那天早晨,又是刮风下雨,天阴得快哭出来了。昏沉沉地把所有的衣服叠加穿上,到市中心才发现没带钱包和信用卡,回去拿又赶不上时间,身上只有可怜巴巴的几十欧元。
问餐厅的侍者:“可以直接报信用卡号吗?”回答是:“不”。这时才深深怀念起在国内,一部手机出门横行天下的便利。
掐着手指算来算去,只点了两个最便宜的午市套餐,不敢点酒,关键是欧洲的酒水都要收费还好贵,6、7欧元一支水,再加上杂七杂八的税和小费,不敢想象会不会超支。
送的小开胃菜,每块长条形小饼上放着青鱼、红芜菁、甜菜、洋葱牛油果酱,一口下去只记得有个性鲜明的青鱼。
接着,侍者捧上来一尊大珊瑚,仔细一看,里面卡了蛤蜊、蛏子等贝壳,营造出鲜花烂漫中贝壳们撒欢的景象。心思还是花了点的,每个蛤蜊上面都配有不同料,有橙肉、果酱等,蛏子壳里有松子、蒜粒、贝肉等。但形式感过强的后果是,味道搞不好就会被视觉的光芒盖过。毕竟蛤蜊这种小贝类,很难从个体中吃出好来,一锅清酒煮蛤蜊、一盘紫苏辣炒花蛤,集体奉献生命的形式似乎更能凸显美味。
还有一只贝壳里居然装着两颗硕大的珍珠,旁边围绕着一群白色小贝母。球形黄油裹上珍珠粉,蒜味山羊奶酪分割成粒状,面包也变得好吃起来。
其实刚进门看到透明玻璃门上那条大鲤鱼的时候,隐隐就明白人家应该是主打鱼鲜料理的。第一道冷盘是甜菜鹅肝,生鱼肉剁碎后圆饼做底,甜菜也是碎粒,鱼生不错,但问题是整个味觉上都是冷冰冰的,甜菜量偏大,鹅肝的腻本来就需要一些热情点的酸甜口味来化解,这么一来反而更腻。
第二道热菜我和朋友都很喜欢。淡黄色的胡萝卜、烤过的牛油果,另外有一根土黄色细长带点药味的植物我很喜欢,半生蛋黄配牛油果酱,白身鱼肉配清淡奶油,口味明显比捷克和德国的清淡很多,是我的菜。
人生中最寒酸的米其林“打开”,我们连甜品都没有点。最后要了咖啡,别出心裁地在宝盒里面放着夹心黑巧克力。
账单送上来我胆战心惊地打开一看,似乎和口袋里剩下的现金差不多。整顿饭我们都在忐忑中度过,出门后大松一口气,和朋友相视一笑,嘿嘿,想不想再吃份薯条,就知道你没吃饱。
这次战战兢兢的美食经历,成为我对阿姆斯特丹最深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