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黄土地乡村游拔节生长

胡 健 王 浩    2019-11-29 15:15:41    人民日报

岢岚县宋家沟村风光优美。
赵文君摄

灵丘县车河村民俗博物馆成了网红景点。 
资料图片

和顺县乡村文化园区里热闹非凡。
张森林摄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黄河以东,太行以西,表里山河尽藏无限风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壶口瀑布气势磅礴,太行山脉奇胜壮美……这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

不只风景,山西也是一片文化积淀厚重的土地。

乡村怎么脱贫,如何振兴?山西深挖文化基因,从“景点”到“全域”打造文旅产业。如今,三晋大地上乡村游拔节生长,古村落成了“网红打卡点”,黄土地“长”出新产业,去年,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达103.4亿元,接待游客3500万人次,带动15万户农户增收。休闲旅游,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

从种玉米到“种文化”

山村长出新产业,农民有了“新钱袋”

“你不知道,过去咱这儿穷,好女不嫁横坡村。”一见面,于克莱老人就打开话匣子。

横坡村位于平遥县段村镇,1平方公里的土地“挤”着两山五岭九条沟。于克莱坦言:“羊肠小道一尺三,一根扁担两只筐,过去挑水要走几十里路,地里种的玉米看天吃饭,年景不好时,一亩收不到三四百斤。”

“找出路,就得换脑筋。”村党支部书记郭兴峰说。借全域旅游东风,这个山圪梁上的小村庄走上乡村旅游新路:打深井解决饮水难,修通2.5公里的水泥路,解决出山难,村里成立合作社,利用80孔老窑洞开办农家乐,“村子离平遥古城10多公里,有窑洞故事,有乡村民俗,可玩可住可吃,不愁没人来。” 郭兴峰信心十足。

乡村游唤醒横坡村。来窑洞体验的游人多了,果园火了,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超1.5万元。于克莱感慨:“真不敢想,老窑洞能生出钱来!”

谋新路,阳泉平坦镇桃林沟村有另一番情景。

“挖煤柱!”随着一声号令,这个采煤200多年的村子,封了坑口。过去因煤而兴,现在因煤而困,常年挖煤,环境脏乱,地面沉降,桃林沟村的资源饭吃到了尽头。

今后咋办?瞄准生态旅游,桃林沟开始转型。村主任史亨友介绍,村里成立旅游开发公司,种起桃树,发展起采摘园、七彩花草场、玻璃栈道、民俗文化园……如今,村子每年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成了阳泉市民的“后花园”。村民荆先花在园艺中心打工,每月工资3000多元,“村里环境好,人气足了,日子越来越红火。”

从种玉米、吃资源饭转向“种文化”,山西许多农村加快向有内涵、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转型。“山西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聚焦特色,深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盛佃清说。

政策推进,乡村旅游快速成长。初步统计,全省有831个村发展起乡村旅游,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11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8个,实施30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一个个山村“长”出新产业,农民有了致富“新钱袋”。

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因地制宜挖特色,示范村争先评星级

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山西乡村游快速兴起后遇到成长难题:景点同质化,基础跟不上。如何突破瓶颈?山西加快推动乡村游提档升级。

一个深山里的村子,能吸引莫言、余华、苏童等众多文学大家云集,魅力何在?

走进汾阳市贾家庄,贾家庄腾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赵瑞辕讲起秘籍:“马烽、西戎等作家在村里奋斗过,留下了《吕梁英雄传》《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脍炙人口的作品,这些是独一无二的资源。”

“我们也曾苦恼过。起初大家都搞采摘、建农家乐,刚开始游客还有新鲜劲,没过多久就冷清了。”赵瑞辕说,乡村游关键要有特色。贾家庄成立专业旅游公司,梳理资源,调研市场,确定了走“文艺村”的路子。

村里举办吕梁文学季,开办电影交流周,小山村很是热闹。废旧砖窑复垦成为生态公园,水泥厂房变身成电影沙龙、文艺书店;马烽纪念馆、贾樟柯艺术中心拔地而起;古色古香的作家村建成,不少作家入驻潜心创作, 去年贾家庄接待游客突破200万人次。

“特色是乡村旅游的生命力。如果一哄而上,盲目跟风,景点数量多了,但能回味、有特色的不多,势必影响产业可持续发展。”省文化和旅游厅资源处处长任卫军分析。

如何做足特色?省里出台评价标准,实施星级管理、先进示范,确定了首批100个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示范村发挥标杆作用,突出差异性,增强体验性,促进旅游与文化、康养深度融合发展,为全省乡村旅游发展探索更多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李贵说。

一批特色旅游示范村打出品牌。在永济市蒲州镇西厢村,游客既能登上鹳雀楼,看白日依山尽,也可逛普救寺,品味张生与莺莺的爱情故事。在朔州市右玉县二十五湾村,游客可体验农家生活、游览水库美景、品尝农家美食……

发展特色乡村游,还要补齐基础短板。

阳泉市城区义井镇小河村是一座古建筑“博物馆”,这里古建筑有3万多平方米,传统院落178处。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小河村“受不了”了。高峰期间,私家车在窄窄的乡间小道堵成了长龙,宾馆房间预定不上,餐厅等不到位,旱厕更是让游客满腹抱怨。

“基础设施跟不上,好风景带不来好心情,游客少了,吃亏的是村民。” 村党支部书记周向阳说。

真金白银补短板。小河村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为150多户村民改善居住环境;拓道路,煤改气,改旱厕,一系列工程大力推进。如今的小河村,宽敞的游客接待中心、400个车位的停车场、大型餐厅一应俱全。“村里被评为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政策支持力度更大了。下一步计划绿化道路、亮化社区,环境好了,会有越来越多的回头客。” 周向阳说。

升级乡村游,省里舍得投入。对乡村旅游示范村给予每村50万元的支持,优先支持示范村整村推进户厕改造,在每座厕所省级补助1000元的基础上,对厕所普及率达到85%的村,利用中央财政资金再给予奖补。同时,探索多元投入机制,整合涉农涉旅资金,鼓励PPP模式,建立乡村旅游产业投资基金,让示范村建设有资金保障。

“接二连三”增效益

紧密联结带农户,让农民吃上生态饭

家家有三件:破口的柜,断腿的桌,咧嘴的瓮。过去,大同市灵丘县红石塄乡车河村是出了名的贫困村,“村民大多外出务工了,村里没啥人气。”村党支部书记王春说。

重新审视资源:车河村西接太白巍山,南连桃花溶洞,风光优美,水清土净。有如此好风光,何不让有机农业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

村里引入社会资本,发展有机农业,让农民吃上生态饭。王春介绍,几年时间,村里种植有机杂粮、蔬菜等700亩,养殖有机鸡3万只、有机青背山羊5000只。有机采摘园、“梦幽谷”景区、民俗博物馆等连珠成串,农业产业“接二连三”,去年村民人均收入突破1.85万元。

“发展乡村旅游,要立足‘农’字,以农促旅、延伸产业链条。”任卫军说,旅游让乡村产业活起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产业强了,要让农民得实惠。山西发展乡村旅游,注重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有租金、股金和薪金多份收入。在阳泉市盂县王炭咀村,村里成立合作社,社员土地入股,农房变客房、农村变景区、村民变股东。“我在合作社工作,每年工资就有3万多元,日子过得也不比城里人差。”村民石春笑容满面地说。

乡村旅游带火返乡创业。壶关县桥上乡大河村,深处太行峡谷,溪流相汇,绿野交织,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不少村民返乡干起农家乐,全村农家客栈有1000张床位,带动周边村民走上脱贫致富的路子。大河村党支部书记王文周感慨地说:“现在乡村美了,游人越来越多了,照这条路走下去,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呢!”

 

相关热词搜索:黄土地 乡村 拔节

上一篇: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是重大宣示
下一篇:机器人走进山村小学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