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试验田”里风光好

——恩施市龙凤镇脱贫奔小康

程远州    2019-11-20 17:30:59    人民日报

  每逢节假日,藏在武陵山区深处的青堡村就会热闹起来。

  17个房间早已客满,订房电话还响个不停。“兄弟民宿”农家乐的负责人黄正学跟妻子合计:“要不明年把房子再扩建一层?”

  从黄正学家的三层小楼上望出去,青瓦白墙的土家风格楼房沿着山道迤逦而建,阡陌纵横的蔬菜基地向远山延伸……

  青堡村所在的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2013年被列为国家综合扶贫改革试点。6年过去了,在扶贫搬迁、移民建镇、退耕还林、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先行先试,黄正学们迎来了决胜脱贫奔小康的好日子。

  “挪穷窝”迁新居,生活“翻了天”

  三层小楼里,沙发、平板电视、冰箱等家具家电一应俱全,厨房里沼气灶点火就来。在青堡村易迁小区,54岁的刘大国咧嘴一笑:“现在这生活就像翻了个天!”

  刘大国是龙凤镇5716户搬迁户的一员。搬迁之前,他们居住在平均海拔1400米的莽莽大山中,出山必须跋山涉水——要翻越一处叫手爬岩的悬崖,还要蹚过六七条湍急的河流。

  1993年秋,青堡村五六个村民抬猪蹚过湍急山涧的一幕,被人拍摄下来,照片以“路在何方?”为题登上了人民日报。

  “那时卖猪得几个人合伙抬猪过河出山,大冬天河水冰凉,蹚一回河,人也病一场。”回想当年抬猪下山的经历,刘大国不禁蹙起眉头。

  住的是祖辈建的木头房,吃的是挂坡地上靠天收的玉米土豆,喝的是岩窝窝积下的雨水……出行难、饮水难、用电难、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增收难,龙凤镇一直深受贫困折磨,2013年初全镇贫困人口比例达35.6%。

  一方水土,难养活一方人。龙凤镇突围,非搬迁不可。

  试点之初,龙凤镇用一年的时间统一规划设计,出台了城乡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土地综合利用等3项总体规划以及交通运输发展等28个专项规划。然后落实扶贫搬迁、土地增减挂钩、特色民居改造实物补助三项奖补政策,分步实施搬迁。

  2014年,刘大国一家搬出了深山,花了15万元建起来的房子,得益于各项奖补资金,自己只掏了3万多元。

  如今,龙凤镇共建成9个中心社区、37个居民点和2个安置小区,引导5716户2万多村民从自然条件恶劣的偏远区域搬迁至集镇、中心社区或居民点。同时,建成一级公路55公里,其他等级公路610公里,“出家门、上车门、进城门”的农村综合交通网络初步形成。

  “换穷业”走新路,荷包“鼓几圈”

  山中露重,龙凤镇龙马村的茶园小道上,苔藓湿滑,一脚下去,滋滋冒水。70岁的刘景志吆喝着与村民们一起到茶树园里干活。

  “老刘,年底脱贫验收按手印有没有问题?”未到地头,村支书吉尚兵便喊开了。

  “荷包都鼓了好几圈了,脱贫还叫事?”刘景志挥挥手,哈哈大笑。

  以前种水稻、玉米,一年到头只顾填个肚饱。现在退耕还林,刘景志种了7亩茶园,租给抹茶加工厂做种植基地,一年租金就有1.4万元,老两口在茶园打工,一天工资180元。

  退耕还林,是龙凤镇贫困户换穷业的一大抓手。当地按照“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大力发展茶叶、漆树、小水果等高效经济林,先后引导4500余户贫困户以山林、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专业合作社。

  “换穷业”的过程并不容易。吉尚兵介绍,龙马村为了动员村民们改种茶树,“院坝会”开了不下20次,扶贫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免费发放茶树苗和肥料,免费组织种植技术培训。

  “干部带头先挖自家的水稻田,然后带着挖机一家家地挖田埂。”龙马村第一书记黄先荣说,一年时间,龙马村将全村25度以上的3600亩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改成茶园,并将全部茶农纳入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

  为了让扶贫产业“立得住”,龙马村引进多家茶叶加工企业,与茶农签订保底收购协议。来自浙江的客商还在这里成立了抹茶加工公司,不仅带来了机器采茶、遮阳布覆盖等增产新技术,还将龙马村的茶叶卖到了日本、韩国等地,提高了茶农的收益。

  “早知道一亩茶能卖三四千块,我就不跟你‘干仗’了。”当初不肯种茶叶的“犟脑壳”彭恩声,跟前来走访的黄先荣开起了玩笑。靠着8亩茶园,现在彭恩声光种茶一年收入3万多元。

  龙凤镇党委书记程俊毅介绍,如今龙凤镇建成茶叶、烟叶、蔬菜、小水果等特色产业基地6.2万亩,引进农业龙头企业25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41家,全镇80%的耕地实现集中规模经营,70%以上的农户融入产业链。

  为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好发展,龙凤镇在2015年试点组建专业合作社扶贫互助联合社,从扶贫专项资金中拿出2000万元注资入股,并组织需融资的40家专业合作社注资入股。

  “注资入股的专业合作社可以按照1∶5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也可在互助社内部拆借、过桥,解决融资难题。”龙凤镇金融办主任程文新介绍。

  去年底,龙凤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950元。

  “拔穷根”谋振兴,探路全域旅游

  连续“挖”来4名本科生,龙马民族学校的校长吴艳锋可是扬眉吐气了一把。

  “前几年,不少教师来学校报道当天就闹着想走,学校生源也是连年下降。”吴艳锋说,2007年他从三峡大学毕业后来到龙凤镇支教,十余年间见证了这所乡村学校的变迁。

  转机来自试点方案中的镇村共建计划。2015年,龙马民族学校重建,投资达4000万元,原本破旧不堪的校园一举变成龙凤镇最好的公共设施:在镇街范围内最大的一块平地上,新建成5座教学楼,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一应俱全,还有标准化建设的操场。

  办学条件好了,优质师资随之而来。曾在利川市城区教学的长江大学本科毕业生黄建萍,2016年主动找到吴艳锋,调来老家教学,如今担任校办主任。“现在老家的发展日新月异,一点儿不比城里差。”黄建萍说。

  龙凤镇副镇长王东介绍,试点以来,龙凤镇迁建、新建初中、小学、幼儿园16所,并与恩施城区中小学形成教学共同体,实行“大校带小校、大手牵小手、大课连小课”制度,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共享。

  不比城里差的,还有新扩建的乡镇卫生院。龙凤镇中心卫生院龙马分院设置了远程会诊室,通过专家上门坐诊、视频远程会诊等方式,与恩施市、州大医院构建联合体,实现城乡优质医疗资源共享。龙马分院主任商守毅介绍,去年分院的住院病人超过1000人次,全年累计服务病人7000多人次。

  位于龙马村的龙马风情小镇上,特色民居、土家集市等元素相映成趣。每至傍晚,身着土家服饰的男女老少集聚广场,莲响、摆手舞、腰鼓等民族歌舞让远道而来游客流连忘返。

  “要想‘拔穷根’必须在产业上谋发展,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在龙凤镇是同步进行的。”程俊毅说,龙凤镇探路全域旅游。在龙马片区,如今已有200多户民宿,每年接待游客4万多人,增收上百万元。

  如今的龙凤镇,新建、改扩建的15座水厂,保障了全镇百姓的安全饮水;实现了4G网络中心村全覆盖,宽带入户率达51%;集镇上,露天电影院、百货商场等等一应俱全。

  “我们是村庄里的都市,城市里的村庄。”吉尚兵说。

相关热词搜索:恩施 龙凤镇

上一篇:拎稳百姓“菜篮子”盛满绿色高质量
下一篇:全国返乡下乡创新创业人员将超过八百五十万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