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在功能、业态和实现路径诸方面表现出新的内涵特征,并内生出乡村产业的多元化趋势。对此进行深度分析,于把握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意义重大。
乡村产业有丰富内涵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1周年,也是实行乡村振兴战略2周年,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正在经历千年之变。从现代农业的阶段性来看,可以把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农业发展的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49年-1978年:农业1.0版。这个阶段是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起步阶段,主要特征是全党抓粮食生产。尽管没有彻底解决好粮食问题,但为农业的下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第二个阶段,1978年-2003年:现代农业2.0版。现代农业有了全面的发展,主要特征表现在解决了粮食安全问题以后,农林牧渔方方面面的产业都有了历史性进步,解决了“吃饱的问题”以后又解决了“吃好的问题”。与此同时,人民公社时期产生的社队企业发展到了第二个阶段——乡镇企业,使现代农业从乡村产业这个角度来看出现了萌芽起步。
第三个阶段,2003年-2017年:现代农业3.0版。基本特征是农林牧渔几大传统产业继续丰富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发展。农业发展到今天,解决了“吃好的问题”以后,城乡居民对农业的需求已经由单一的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不断伸延。顺应这种形势,新产业新业态不断释放,构成了现代农业3.0版的基本特征。从新产业新业态的表现来看,2018年全国观光旅游休闲产业增加值达8000亿元,占2018年农业增加值的12%,解决了800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这个产业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模式,比如山西的黄河人家、黄土人家、太行人家等农旅结合模式都是很好的范例。第二个大的新产业是“互联网+”。这个产业过去完全是空白,到了最近10年在全国上上下下无处不在。商务部统计,2018年“互联网+”在农村实现商品零售额达1.37万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21%,农产品通过线上交易,实现了3000亿元的销售额,吸纳了2800万农村劳动力就业。现在从事农村电商的经营主体达到1200万家,据最新统计,阿里巴巴在全国布局1100个淘宝镇,4300个淘宝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为农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第三个大的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尽管是传统产业,但没有任何时候像今天一样爆发出蓬勃的发展态势。2018年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营收入达到14.9万亿元,从事农产品加工业的企业已经达到了7.9万家,在解决中央提出的“农头工尾、粮头食尾”方面发挥了巨大的引领作用。去年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增加值的比是2.4∶1,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加值远远超过了农业增加值。当然,相对于发达国家4∶1的关系,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从新产业的发展态势来讲前途远大。第四个大的产业是包括在山西有蓬勃发展态势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2018年这个产业实现增加值2000亿元,农业农村部统计,去年土地托管半托管总量已经达3.65亿亩,是2017年的1.5倍。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下一步现代农业发展必须要抓的大工作。
第四个阶段,2017年至今:现代农业发展的4.0版。2017年,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后,现代农业有了乡村产业的全方位展示,可以从四方面来观察。第一,从产业业态来讲,表现为各种业态在不断地融合发展,农文结合、农工结合、农贸结合、农旅结合,农业与其它产业呈现融合态势。第二,从农业的功能来看,农产品产出功能要强化,但传统的外汇创汇功能要弱化。有的功能要显现,特别是绿色发展功能是新产业新业态必备的一大功能。第三,从实现的路径来看,互联网农业、智慧农业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传统农业的认知。第四,从政策组合方式来看,过去是聚焦农业物质产出,财政政策、金融保险政策全部聚焦农产品物质产出,现在相关政策有不同的定位,不同的定位聚焦不同的产业业态,新产业新发展,“互联网+”、智慧农业、大数据云计算等产业业态,政策怎样支持等。所以现代农业进入4.0版特征非常明显,最大的特征就是现代农业有了乡村产业的全方位展示。
在中国提乡村产业的概念,完全是基于中国相对于其它国家的农业,在资源禀赋、农业产业类型和功能要求的多元化特征,特别是农户家庭众多,经营规模有限,如何在乡村产业发展方面增加更多就业容量、增加更多就业收入就显得十分重要,由此决定了在中国发展乡村产业的重要性。
乡村产业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现代农业4.0版的乡村产业发展,是基于对中国农业资源禀赋多元、产业类型多元、农业从业者众多的事实提出的概念。从中国的国情农情出发,乡村产业发展前景光明,认识到这一点,对中国农业的发展远景十分重要。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看,乡村产业最重要的任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要聚焦保供给、保就业、保收入。因此,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付诸努力: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乡村产业无论它的内涵外延发生多么大的变化,它的基本功能方向不能有丝毫改变。这个方向就是确保以粮食为重心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乡村产业由物质产出向非物质产出伸延,由平面农业向立体农业伸延,由有边有形的农业向无边无形拓展,由农林牧渔物质产出向山水田林湖草六篇文章一起做迈进。在新的形势下,农业的功能变化、路径变化、政策组合方式变化,无论怎么变,乡村产业的第一大功能依然是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数量安全、总量安全。粮猪安天下,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坚定地走下去。乡村产业发展重中之重是粮食安全,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中国饭碗必须装中国粮。
提高农业的发展质量。满足多元化,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多元化的需求。要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保障供给链、完善利益链。吃得好、吃安全、多元化体验包括观光旅游休闲等衍生出来多方面的需求能不能满足消费者是我们乡村产业第二个任务。与此同时,要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农业内部更充分的就业和农民的农业经营收入的增长。要通过乡村产业的发展遏止农产品贸易逆差越来越大的趋势,从而达到从国内来看满足需求保证供给、从全球来讲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目的。
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是传统的产业,更是“永恒的新生产业”,要使农业成为永续的产业。农业要实现永续发展,绿色理念要深入人心,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山、水、田、林、湖、草,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水则水、宜牧则牧。因此,我们要保持取得好成绩的势头,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化肥农药要零增长、负增长。2015年统计,化肥使用总量6023万吨,到去年减少到5653万吨,使用量下降6.1%。农药使用量在2015年为150万吨,去年减少到122万吨,减少的比例高达15.7%。特别在40亿吨动物粪便、10亿吨植物秸秆的处理上,我们在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需要保持。
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四大来源上,农业收入占比越来越低,家庭经营收入去年占比36.7%,工业化带来的工资性收入占41%,转移性收入达20%,财政性收入只有2.3%。现代农业发展、乡村产业发展,要在增加农民家庭经营这个方面做文章,要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内部就业容量;要突出地区特色农业,在山西做杂粮生产,在陕西聚焦苹果产出,在江西赣南地区聚焦脐橙产业,在西南地区聚焦茶叶生产,农民收入的增长效果非常明显。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一定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工作着力点,例如在西藏调研时发现,西藏林芝有的村农民人均收入达3万元以上,少的也能达2万元,其中来自经营休闲农业收入占80%。
以改革促乡村产业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大发展的41年是靠改革起家的,改革仍然是优化主体、优化资源、优化市场最大的动力。乡村产业未来的发展应在四个改革方面做大文章。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一是承包地的改革问题。要坚持“三权分置”,以最少的劳动力种最多的地,以规模取胜,解决农产品充分供给问题,这是基本方面。全世界的农业都是规模取胜,中国农业必然要选择这一条,只是时间长短而已,要有历史的耐心。二是深化宅基地改革。农业农村部按照中央要求出台了《农业农村部关于积极稳妥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工作的通知》,提出在不侵犯农民土地权益,包括不减少粮食生产能力、不减少耕地数量的前提下,盘活用好闲置宅基地,通过出租、出让方式主要用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是各类新主体要有不同的功能定位。二是充分释放工商资本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三是培育各类职业化的专门产业人才,乡村产业发展要求农村人才具有匠人精神、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新产业新业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篇大文章,怎么样做好,和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高度相关。乡村产业产生出很多新的工种、新的产业分工,比如乡村规划师,这类新型职业在乡村发展中十分重要。乡村怎样在保护好、利用好的同时建设好,如果没有好规划是不行的。还有智慧农业、“互联网+”等都提出新的职业技能要求。
致力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在乡村振兴有四个方面的突破。一是强化生物技术。怎样确保我们农产品的总量供给,杂交水稻、矮败小麦、杂交玉米等生物技术提供了一定的生物技术支撑。二是强化装备技术。过去对装备技术的认识就是拖拉机、收割机,现在我们对装备技术的认识比如设施农业、智能温室,远远超越了以往的认知范围,在这方面我们需要继续学习。三是强化信息技术。智慧农业、功能农业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从农业来讲,在云南、贵州很偏僻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大数据、云计算等最现代的农业技术的运用。2018年初笔者在毕节调研发现,企业从事猕猴桃生产,田间有传感器,空中有探头,在上海、北京等超市就可以了解毕节猕猴桃的生产情况。四是强化降耗技术。同样的小麦生产、同样的水稻生产,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减少化肥投入、减少水资源的使用,但产出不变、质量更优,是一篇大文章。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框架。这个框架主要包括财政税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金融信贷、农业保险、人才培养、市场营销等。其中,一是基础设施要聚焦粮油大宗农产品生产条件的改善,比如强化农田水利建设。二是公共财政要对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发挥引领作用。在普通农民还认识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公共财政调控和补贴政策,促使农民有兴趣和意愿从事新产业新业态的生产经营。三是金融保险要着眼于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金融要在机构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三大创新上下大功夫。农民对金融的需求在变,金融机构对农民服务的供给模式也在变,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县,金融环境、金融生态也需要发生相应的调整。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