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垃圾分类制度实施,“这是什么垃圾?扔进哪个桶?”成为了市民的热点话题,但是在北京市延庆区沈家营镇,从2010年开始就已经是农村地区的居民每天要做的“选择题”。近年来,为了解决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存量大、收集难、来源分散、环保意识薄弱等难题,沈家营镇从厨余垃圾入手,以农村日常生活垃圾为重点,不断加强垃圾分类的“软硬件”建设,大力推进镇域垃圾分类工作,让垃圾重获“新生”,实现资源循环再利用。
从2018年冬天开始,每天早晨8点,沈家营镇镇区准时有一辆银灰色的小卡车拉着7个大垃圾桶出现在镇域餐馆、各单位食堂门口,收集前一天的厨余垃圾,运往集中处理点——沈家营镇有机垃圾处理站。那里有一套专业餐厨垃圾分类处理设备,将粉碎后的餐厨垃圾投入到终端微生物处理箱,经微生物发酵24小时快速成肥。产生的肥料再用于蔬菜瓜果等种植,整个处理过程环保无污染,餐厨垃圾日处理能力为500公斤,真正实现了餐厨垃圾绿色资源化利用,创造了“北京市首个正式启用的农村餐厨垃圾分类处理站”纪录。
餐厨垃圾处理设备只是沈家营镇配备的诸多硬件设施中的一套,在各村,沈家营镇放置了4566套13698个分类垃圾桶,每家住户门前都有分别代表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的绿、蓝、灰三个颜色的桶,每天垃圾收集员上门收垃圾时会根据桶内垃圾放置情况,对村民进行垃圾分类指导。每个村还设有垃圾分类监管员,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和专业作业技能培训,强化保洁员、垃圾收运员等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提升垃圾分类专业水平,同时也提升村民环保意识,自觉养成绿色健康生活方式。这些垃圾分类“软硬件”的完善,推进了农村地区垃圾实现无害化、资源化和减量化。
“这套设备投入使用以来,餐厨垃圾经过绿色资源化处理,变成有机肥后又分给农户,投入到种植中。群众亲眼见证了‘变废为肥’,提高了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促进了我镇垃圾分类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改善了农村地区人居环境。”沈家营镇市政市容所所长路广介绍道。
据悉,沈家营镇今年作为北京市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单位,进一步完善了垃圾分类工作方案,细化了分类标准、要求及模式,严格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区消纳”的工作流程,全面落实生活垃圾“五分”标准以及密闭运输至村内“三点”要求,推进了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目前,沈家营镇又购置了秸秆处理设备,已经经过调试,今年秋收以后就可以投入使用,届时镇域的秸秆除部分成为牛饲料,剩下的也将进行无害化处理,变成肥料还田,以落实“禁三烧”要求,保护好农村的空气、水源、土壤等。
(原标题:延庆沈家营镇让农村垃圾“变废为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