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激活中华农业文明蕴含的文化基因

2019-05-15 11:16:20    人民日报

  中华文明何以成为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明?中华文明所具有的不同寻常的地方到底是什么?回答这些问题,需要了解中华农业文明对中华文明长期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农业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的“轴心时代”,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大突破期,不少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并由古及今影响着不同民族社会与文化的发展。中国的先哲们对农业问题表现出高度关注。先秦诸子都不同程度地重视或强调农业,这使得中国的农业在其发展初始阶段就有了一套比较理性实用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尚书·洪范》的“食为政首”,《尚书·禹贡》的“任土作贡”,《吕氏春秋》一书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其相关思想后来被《齐民要术》概括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的三才理论,科学准确地定位了农业生产中天地人的关系。由于不把人和自然看作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所以中华民族在农业文明发展进程中没有犯颠覆性错误。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以血缘群体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农业社会衍生出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形成了有别于西方文化的中华礼乐文明。先秦时期的井田制、分封与宗法制度,形成了农业社会秩序与道德的约束规范机制;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学说,奠定了中华农业文明的思想理论基础;秦汉时期形成的中央集权与郡县制度,确立了中华农业文明的体制与组织保障;隋唐时期形成的科举制度,保障了中华农业文明的人才与学术需求。在悠久的农业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农为本的产业结构、食为政首的重农思想、礼乐规范的约束机制、休戚与共的群体观念、家国同构的宗法范式、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念、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有机农业的优良传统、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独具特色的丝茶文化等。可见,中华农业文明所遵循的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等基本原则,既是独具特色的理论与技术体系,也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思想文化观念与精神价值取向。

  再从地理上看,中国农业由北向南,依次包含北方草原、中原旱作与江南稻作三大农业类型区。三大农业类型的结构、功能、优势互补,奠定了中华文明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北方草原文明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农耕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汇,推动中国历史文化多样性发展。

  中国农业还具有开放性。原始农业时代,中华民族把水稻这种高产作物奉献给了全人类;秦汉隋唐时期的丝绸之路,有北方草原、西北沙漠等通道不断向外输出丝绸和茶叶;宋元明清以来的海上交往之路引进了高产经济作物,奠定了近现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结构,适应了中国人口的增长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东西方农业文明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也促进了东西方农业科技与文化的相互借鉴。由此也可以看出,文明总是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中华民族在漫长岁月里形成的传统农业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我国农业不断发展的坚实基础。我们要保护好中华农业文明的根脉,激活蕴含其中的文化基因,使其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樊志民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相关热词搜索: 中华 农业 文化 基因

上一篇:萧山:数字化新农村 智慧农人新生活
下一篇:农技兴 百姓富——山东寿光推广冬暖式蔬菜大棚技术30年调研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