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河北大名万北村:再蹚乡村振兴新路子

2019-05-06 15:42:43    河北日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大名县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吴平(左)与万北村党总支书记董可志探讨万北村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记者 耿辉摄

  一条宽阔油亮的柏油路铺展在春天的原野里。路的两侧,是一望无际丝绒地毯般平坦的麦田,其间不时可见一片片金灿灿的油菜花和一座座白色水泡般的塑料大棚。这里是215省道冀豫交界处大名县万北村的土地。

  75岁的万北村党总支书记董可志,在与道路平行的田垄上走着。这段时间,几乎每隔几天,他都要到地里来看看。他一会儿俯身查看那些刚刚起身、恣意生长的麦苗,一会儿又眺望着麦田尽头梧桐花荫里的村庄,这个春天里,他的心中荡漾起新的激情:“河北大包干第一村”又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困惑·老支书的难题

  从215省道拐入万金街,再穿过一条窄窄的街巷,即是万北老村。

  粉刷一新的墙壁,精心整治的坑塘,点缀着健身器材的小广场。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的董可志一边大步走着,一边向记者介绍着这两年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但在兴奋之余,他也不时地轻轻叹气:“在村里住的人越来越少了。”

  这是一个占地近200亩的村庄,细瘦的街巷,纵横交错,行走其间,不时可见上锁的宅院和坍塌的老屋,街道上几乎见不到人,只有几位老人坐在街角的门墩上聊天。

  空心村是近年来很多村落的问题。在万北老村,由于商业街的建立和万北新村的建设,空置宅基地已占80%左右,这使原本空阔的村庄显得更为冷清。

  除此之外,让董可志难以释怀的,还有那些让万北村享受无上荣光的土地。由于劳动力外出,那些在大包干时人们舍不得丢下一垄、漏掉一沟的成片成方的肥沃土地,如今或者被随意种点普通粮食,或者被外人租种着,虽说没有荒芜,但土地在人们心目中,再不像改革开放初期那样受到青睐了。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农村的又一次变革。”老支书期待在乡村振兴中为万北村的困惑找到解决的办法。

  身兼邯郸正大饲料有限公司董事长的他曾到过十几个国家。每到一处,他最感兴趣的是当地的农村和农业。

  “1993年到加拿大,地里根本见不到人,只看到很大的圆仓,一个农户就种3000亩地。”

  “泰国香米的种植基地都在上万亩,全部是机械化生产。卖到我们手里十几块钱一斤呢。”

  说这些话时,他眼里泛着光。

  “大包干解决了温饱问题,发展市场经济让老百姓富裕了。乡村振兴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大农业这条路子必须走。”

  在他看来,一场关于土地和农村新的变革正在到来。

  行走·年轻学者的探寻

  干净整洁的街道,逾墙而出的杏花,春日里的万北村,让人神清气爽。

  一个年轻的身影在村庄里行走着。他叫吴平,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自2018年5月挂职任大名县委常委、副县长以来,在大名县的村庄里调研是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身穿普通的蓝色裤褂,脚蹬旅游鞋,一般情况下,他和大名县政协文史委主任桂士辉一起,先开车到达一个乡镇,把车停下,然后徒步走进村子。碰到荒弃的宅院,就走近看一看;碰到街头坐着的老人,就停下来和他们攀谈。

  除了老人,年轻人、孩子,乡村干部、驻村帮扶队员,普通村民、外乡客人,都是他们的谈话对象,从一亩地的收成,到在哪里打工,孩子的学费多少,村里娶媳妇要多少彩礼钱,都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近一年来,吴平已经转遍了大名的20个乡镇,400多个村庄。

  在位于大名县的乡村振兴课题组办公室里,通过投影仪,吴平把自己搜集的情况一一展示给记者看,这些有的是视频、照片,有的是课件,分门别类地分为“空心村”“彩礼”“种植养殖”等,几乎涵盖了乡村的所有热点、难点问题。

  在乡村振兴课题组以大名为案例所做的研究中,作为平原地区农业县,大名未来将重点围绕多个项目开展试验,探索乡村振兴的创新模式。其中,围绕万北村及其周边区域将进行如下试验:

  集中流转土地,建设生态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生态绿色大名。

  在农业深加工上下功夫,打造品牌农业。对小麦、玉米秸秆开展深精加工,打造农产品生态循环深加工产业集群项目。

  解决空心村,发展绿色健康建筑,建设生态宜居的乡村。随着各种农业产业基地和工厂的兴起,实现人才和农业劳动力的回流。同时,对空心化的村宅进行集中利用,打造乡村康养基地,实现一二三产的融合。

  他在行走,也在寻找,寻找一个合适的突破口,一个具体的村子,一个合适的人……

  相遇·擦出新的变革火花

  这是一次令人难忘的相遇。

  4月3日,当吴平又一次穿过万北街头熙熙攘攘的人流时,一位从村委会走出来的老者映入他的眼帘,目光相遇的那一刻,两人都愣住了。

  “您就是在河北第一个搞大包干的董可志书记?”

  “你就是在咱这儿调研乡村振兴的吴县长?”

  两位身份不同却对土地都怀着特殊热忱的人,在两手相握的一瞬,心也连通了。

  一场关于乡村振兴的对话也在两人之间热络地开始了。

  “大包干使土地回到农民手中,但现在一家一户的零星种植不成规模,如何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这是个问题。”

  “未来农业发展的出路必须是规模化、机械化、绿色化、品牌化。可以万北村为中心,通过集中流转土地、土地托管等形式,打造生态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谁来组织实施?如果有人来做这件事,单万北就可流转1000多亩耕地。”老支书急不可待地追问。

  “村两委牵头成立合作社,统一实施管理。农户以土地入股,或将土地托管给合作社。”

  “种植传统的玉米、小麦,成本太高,效益过低。”老支书眉宇间透出一丝焦虑。

  “必须改变过去粗放的生产方式,采用新技术,打造高效农业、品牌农业。同时,通过对秸秆等废弃物的高效利用,兴起农产品精加工产业集群。”

  “打造品牌农业,那万北的粮食可以销到全国各地。加工企业的兴起,也可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外出打工的农民也可返乡了。这个前景太诱人了。”老支书兴致勃勃地说着。

  “空心村既浪费土地,又闲置资源。如何规划?”老支书又问。

  “未来实施的方向将是集中连片打造新型社区,村民可以宅基地置换。新民居建有菜园、车库,适合农民居住。同时,配套城乡一体的教育、医疗设施,形成新的乡村生态宜居之地。”

  “其实,很多村子环境非常美,像世外桃源,如果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底子非常好,只是村民没有意识到。通过产业、生态、文化的打造,真正实现一二三产融合!”老支书目光灼灼。

  “现在农村土地产出少,农民不愿种地,农村的发展慢了下来。”老支书的眼神又暗淡了一下。

  “情况正在好转。国家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农业经营有收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是最终目标。40多年前,万北第一个实施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如今,实施规模化种植,发展集体经济,实现三产融合,期待万北再一次创造奇迹!”吴平对万北的未来充满信心。

  “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已经给咱们指明了方向。就像当年大包干一样,还是要敢于创新,大名的乡村振兴试验基地,就从我们万北开始吧!”对于在新时代的希望田野上再来一次变革,老支书跃跃欲试。

  夜幕已悄悄降临。树木把饱含浆汁的嫩芽和新枝向外伸展着,榆树和杨树的枝叶生机盎然,春风送来祝福的话语,这个有着奋斗传统的村庄振奋着精神,要焕发出新的活力。 □记者 赵书华 刘剑英

  记者手记

  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

  □赵书华 刘剑英

  万北村的富裕在当地是数得着的。但是“不差钱”的万北和其他村庄一样,正面临着农业生产效益低下、村庄空置率高,缺少生机和活力等问题。

  万北建有新民居,但要结婚娶媳妇,必须得去县城买房;万北所在的万堤镇中学,硬件设施也不差,但是很多村民宁可花钱把孩子送到县里或者邯郸去读书,也不在镇里就学。这都为农民增加了新的经济负担。

  面对这些问题,万北人期待在乡村振兴中找到答案。

  乡村振兴战略如何推进?对于万北来说,不仅包括改变传统的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发展绿色高效农业,同时,也包括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改善村庄生态环境和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以及文化、教育的城乡融合等。在老支书董可志看来,如果实现了这些,农村就会成为城里人向往的地方。

  乡村振兴战略已经为新时代农村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从万北人身上,我们已经感受到乡村发展新的律动。在奋斗的汗水中,在创新的脚步中,我们相信:农业一定能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一定能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一定能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原标题:乡村振兴,再蹚一条新路子)

 
 

相关热词搜索: 大名 万北村 乡村 振兴

上一篇:智慧医疗 村民就医少跑腿
下一篇:古村行:在雅溪听千年传奇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