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山区朱泾镇待泾村白墙黛瓦,水清岸绿。(记者 贾同军 摄)
四月的江南,美不胜收。
朱泾镇待泾村“花开海上”生态园内,正值盛花期的晚樱娇艳欲滴,目不暇接。这里是上海郊区的村庄,但仿佛置身人间仙境。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上海始终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做好“美环境”“种风景”这篇大文章,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满意度。
待泾村只是上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建“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
美环境——
边角地块建成“小三园”
在待泾村里走一走,一幅幅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白墙黛瓦、水清岸绿,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一派江南水乡的清新与宁静,一幅田园人家的质朴与和谐。然而,此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也曾违建随处可见,河水黑臭不堪。
变化发生在近年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时。
“待泾村是全镇‘美丽乡村’建设的排头兵。”朱泾镇镇长夏红梅说,两年来,该村共拆除违建45400平方米,整治脏乱河道14条,极大地改变了村里的环境面貌。
美环境是待泾村发生变化的第一步。“要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拆掉违建、治理河道,村容村貌变得整洁还远远不够,还需在‘美’字上做文章。”夏红梅说,村里决定,通过统一流转、统一种植、统一管理,对村民宅前屋后的边角余地、路边河旁的闲散空地进行整治,把它建成统一标准的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村民亲切地称为“小三园”),适合做绿地的做绿地,适合做景观的建成景观,这样既美化了环境,又让农民得到了实惠。
与待泾村一样,漕泾镇水库村也在悄然发生着大变化。该村因水网密布、纵横交错,村内有70多个独岛、半岛,呈现“河中有岛,岛中有湖”的景象。水库村背靠长三角,大力发展以水资源为主要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让水库村成为“回得了的过去,到得了的远方”新型江南田园综合体。
正因为要吃休闲旅游饭,美环境是水库村人的头等大事。张丹是一家景观设计公司的老板,这几年,他忙着在水库村为村民的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量身设计,提供服务。“我们设计的这些‘小三园’有点像城市里的口袋公园,但又与农家生活融合,做到景观、实用两兼顾。” 张丹说。现在,村里的“小三园”由点成串,连成一道道风景。每家每户都能开门见花,每家园子各不相同,每个季节风景迥异。整个村子的河边、路边,设有小凳子、小花墙,并且都取材于旧砖瓦、废家具,实用好看,还平添了几分乡情乡韵。
村子美了,乡情浓了。
美环境——
昔日渔村变景区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金山嘴渔村村心湖畔渔家客栈前的广场上乐曲飘扬,一支广场舞队伍将这个海边小渔村掀起阵阵喧嚣……
金山区山阳镇渔业村位于杭州湾北岸,有着6000多年的历史。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村庄得以改造,去年这个小小的渔村成功变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今年3月,整村推进打造5A级景区行动启动,环境还要进一步美化提升。” 说起未来,山阳镇党委书记孙引良脸上泛起无限憧憬。
渔村环境的改变得益于“美丽乡村”建设。原来这个拥有800多户渔民的村落,由于历史原因,宅连宅、户连户,七弯八绕、道路弯弯曲曲,雨天成了烂泥塘,村民很无奈。
金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时建英与大多数村民非常熟悉,几年前渔村开始改造的时候,时任镇党委书记的她几乎成了“村里人”。道路、河浜、房屋……一点点变化,如今一个4A级景区展现在世人面前,环境的改变是颠覆性的。“去年,仅村心湖的整治就投资500万元,村里在环境美化上舍得投资。”时建英说。
村子整体环境基础已经奠定,今年环境美化的重点是发动村民将自家房前屋后零碎地块进行美化绿化,种花、种菜、种果树由村民自己决定,只是不能留下一点儿空地。“每月检查验收,当场兑现奖品,验收合格的每户奖励一桶食用油、外加10公斤大米。” 孙引良自豪地介绍非常实惠的奖励政策。
渔村变了,神韵犹存。
种风景——
花开海上成网红
“美丽乡村”不仅要有优美的环境,而且要有因地制宜的产业。有了能带给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才能使农民的腰包鼓起来,生活美起来。然而,对一些资源禀赋存在短板的村庄来说,“美丽乡村”的梦想似乎十分遥远,但在上海一些农村地区通过“种风景”弥补了自身不足,而且引入企业,“种”出了一片使农民增收的产业风景。
徜徉在待泾村的花海中,夏红梅介绍了“花开海上”生态园的前生今世。这里原本是一处低效农业用地,因地势低洼,一到汛期就被淹没,无论种什么庄稼收成都不好。“1984亩土地首先改成苗圃,收益有所提升,但效益仍然不高。”夏红梅说,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益,通过调整规划,进行土地流转,引入市场资本开发建设,先期用600亩洼地打造“花开海上”生态园,探索农业旅游新路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花开海上”生态园于2016年10月开园,凭借绚烂花海的高颜值一炮走红,很快成为上海市民和周边城里人竞相“打卡”的网红景点。两年多时间内这个偏远乡村里的生态园,累计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
“无论开发什么项目,引入什么产业,终极目的是要让农民得到实惠。”作为一镇之长,夏红梅在与企业负责人接洽的时候始终强调这句话。为了保障村民利益,这个项目探索了与村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根据约定,生态园每年门票收入的10%返还给待泾村作为分红收益; 45亩林下停车场由村里负责运营管理,收入也全归村集体所有,今年清明三天假期,平均每天游客达8000人次,三天停车收费近5万元;生态园招工,优先面向待泾村提供岗位,去年一年村民通过打工增收250万元……此外,待泾村的4000多位村民,还可持年卡随时去“花开海上”免费赏景。
穷村逆袭,花开正艳。
种风景——
废弃猪圈焕新生
年初,在沪郊金山区枫泾镇新义村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新闻发布会,宣布了上海首个“众创入乡”试验基地启用,首批9个项目签约落户村内的创客基地——“创E桃源”。这对曾经的贫穷小村来说是个新鲜事儿。
在新义村的陆家埭,小河蜿蜒绕村流淌,9栋白墙黛瓦的江南小屋,沿河次第排开,错落有致、清丽脱俗,充满了设计感。令人难以想象它们的“前身”竟是一间间废弃的农家猪圈。以前,新义村是出了名的穷村,每家每户靠养猪补贴家用,沿河而建的猪圈污水直接排入河里,岸上脏、河水臭。“如今村民赶上了好时代,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带动下,先是开发了千亩果林经济带,现在又搞起了‘创客基地’。”新义村党总支书记尤利明说,目前,特色民宿、乡村迪斯尼、共享田园等二期项目正在规划建设之中,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唐亚英大姐是住在村口的人家,原来5间猪圈养3头母猪,一年到头收入不足两万元,如今猪圈被企业租赁后改造成众创空间,每年的租金超过两万元。“企业到村里来了,我不用到外面打工,村里就有活干,每月至少2000元,一年下来比原来至少多挣四五万。” 唐亚英很满意。
对引入“众创入乡”理念,打造新义田园综合体的探索,枫泾镇党委书记张斌给予很高评价。他认为农民出租存量宅基地,不但为企业和创客提供创新创业新平台,而且农民增收有了新渠道。就近工作农民增加了工资性收入,房屋出租增加了财产性收入,鸡鸭蔬菜出售增加了经营性收入。“改变观念,创新思路,找准产业就能化腐朽为神奇,废弃的猪圈也能派上大用场。”张斌说。
思路变了,天地宽了。
记者手记
上海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做好“美环境”“种风景”这篇大文章,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经验可鉴。
北京具有“大城市小农业”“大京郊小城区”的特殊市情,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根据北京农村地区自身特征,找准在发展民俗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等方面的薄弱环节,主动适应城市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提升郊区产业发展水平。
同时,还要平衡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让保护生态者不吃亏,守护好北京的绿水青山,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生态美、百姓富。(记者 艾方容)
(原标题:上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种”出乡村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