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徐林收的第一印象会有股亲切感,黝黑的国字脸上总是挂着淡淡的微笑,说起话来一口山东高密腔,有着山东人特有的质朴与热情。他身上有着众多荣誉称号:“中国好人”“山东省劳动模范”“潍坊市优秀人大代表”等,在高密市人民群众最满意基层干部颁奖典礼上,徐林收被授予“追梦人”的称号,正是这样一个人在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后,带领着自己的家乡松兴屯不断地开启新的梦想。
徐林收是1968年生人,那时候的松兴屯还是一个位于高密城区西部的小山村,全村272户,736人,乡亲们长期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徐林收幼年家境贫困,家中兄妹五人,初中没毕业就前往青岛打工,贩过粮食、收过破烂。改革开放后,徐林收凭借敏锐的眼光与做事的魄力,牢牢抓住每一个机会,成为资产雄厚的商界能人。
史学家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以此来表明自己撰写史书的雄心壮志。徐林收在自己成功后同样有“志在富民”的宏愿,目睹了城乡的贫富差距后,他认为自己有能力也有义务去帮助家乡人。他说:“自己富有了空守着财富没有意义,不如去做一些对家乡有好处的事情。”2011年5月,村“两委”换届,他以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之后就付诸全部精力在松兴屯的发展上。
攻坚克难 共筑乡村致富梦
常年在外打拼的徐林收看到贫穷是阻碍家乡发展的最大问题,如何帮助村民摆脱一穷二白的局面,实现致富是摆在徐林收面前的难题。2012年,徐林收紧跟形势、因地制宜,决定带领村民全面盘活土地资源、流转土地、发展大棚农业。
2012年10月村里整体流转了1200亩土地,为了赢得村民对大棚种植更多的认可,徐林收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个人投资2200万元,建起了900亩葡萄大棚。后来他又带动村民进行了第二次土地流转,如今的松兴屯葡萄大棚、蔬菜大棚连成一片,成立了合作社后产品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打造属于松兴屯的果蔬品牌,价格较以往高出好几倍,种植的圣女果运到北上广等大城市可以高达三十多块钱一斤。徐林收说:“要争取做到每户一棚,每年收入十万”,村民的收入发生了质的改变。徐林收深知老百姓囊中羞涩,自己承担了肥料、种苗、技术指导等费用。近几年徐林收又从寿光引进最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使得大棚种植省工、省力、省水、省肥又环保。有人问他:“如此慷慨地帮助家乡人,会不会觉得自己吃亏?”徐林收淡然一笑,朴实地说:“我也算是为自己积德了。”
曾经的松兴屯村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居住在旧式的农村房屋中,家家户户几间屋子,一个庭院,牲畜与人共处一个空间,那时的村民已经开始羡慕城市人的楼房居住环境。2014年徐林收利用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筹资1.2亿元建设了新型集中居住区,2015年全村整体搬迁至新村。老百姓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住楼梦”,松兴屯的面貌焕然一新,犹如春风拂过,一切焕发出新的力量。
松兴屯党支部书记徐林收亲自为村民分发年货
不忘初心 重塑乡土文化梦
早年离开学校的经历让徐林收对文化有种渴望,所以事业有成后他重拾少年时期未竟的梦想,资助更多学生完成读书梦。2012年,徐林收个人投资2100万元,在村里建设了集小学及幼儿园于一体的阚兴小学,周围8个村庄的孩子可以就近上学。徐林收说:“我有一个乡土情结,不论走多远,都忘不了养育我的松兴屯。”徐林收个人对于自己子女的教育也颇为重视,费心培养,现年18岁的儿子马上就要前往日本早稻田大学继续大学学业。谈及家乡的文学大师莫言,徐林收颇为自豪,是高密这片土地激发了莫言的创作思绪,徐林收深切希望自己家乡的文化名人层出不穷,在这里开出更为璀璨的花朵。
2018年,徐林收为了发展乡村文化做了更多有意义的事情。茂腔是当地著名的戏曲剧种,松兴屯的老一辈人尚且保存着这份民间艺术,村民对茂腔有着特殊的情感,有着“宁舍一餐饭,不舍一场戏”的说法。松兴屯原来有个茂腔剧团,后来解散了,徐林收觉得老一辈的艺术不能断送在下一代人手里,理应将其永久地传承下去,于是带领大家将剧团重新建立起来。剧团经常在村里演出,老百姓乐此不疲地与之互动,尽享其中。后来又带领大家完善了图书阅览室、文化广场、文化长廊、农家书屋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陆续举办庆“七一”“八一”文化汇演等大型演出活动,极大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在徐林收看来,农村人没有多少文化知识,但是仍旧要有属于自己的乡土文化生活。
紧跟潮流 追随农家生态梦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着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此,徐林收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说:“村民们不能富了口袋,穷了环境,要留住曾经的绿树与蓝天”,认为松兴屯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坚持生态振兴家园美、生态文化旅游促长远发展的理念。
徐林收投资1600多万元,建设了一个绿色公园,园内栽植朴树、海棠、桂花等多种树木,徐林收说:“种树跟打造村子是一样的,要从小树苗开始,一点一滴地改变。”如今公园大面积被绿荫覆盖,空气格外清新,置身其中,仿佛处在一个绿色森林中。村中男女老少都喜欢来这里谈天说地,“生态”不再是空洞的口号,已融入老百姓的生活中。
如今城市拥挤的交通、灰蒙蒙的雾霾迫使人纷纷逃离都市,奔向乡村的山野风光。徐林收由此看到乡村旅游发展的机遇,立即在本村开展起来。他鼓励村民依托本村特有的圣女果、葡萄等瓜果资源,大力发展田园采摘、农家生活体验等乡村旅游项目,并建设葡萄文化长廊、生态园、农家乐,连续两年举办葡萄文化节,累计吸引1万余名游客在村里观光、吃住。如此一来大大地活跃了本村的农业经济结构,以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促进村民增收,既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又实现了村子的生态梦。在交谈中,徐林收说:“最近正在打算在村中建一个动物园,进一步丰富村子的旅游资源,吸引更多外地游客来观光旅游。”
人类因梦想而伟大,徐林收正是一个不断追梦的人,在这个能人书记的带领下,松兴屯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逐步实现了致富梦、文化梦、生态梦,成功变身为美丽乡村。松兴屯的巨大改变与发展是新时代乡镇振兴实践中的典范,也是中国土地上千千万万乡村学习的榜样。在与记者的交谈中,徐林收讲了一个他曾读后触动很深的故事:胡耀邦去世后,他在老家农村种地的亲哥哥赶往北京奔丧,没有买到坐票蹲在车厢接口处,想起亲弟弟不禁抽泣,列车员经过问何故,他大哭道:“我弟弟胡耀邦去世了。”列车长大惊,赶忙安排卧铺,结果被胡耀邦的哥哥一口拒绝,他说:“我弟弟会不高兴的。”徐林收说自己看后深受感动,并认为党员干部要有这般不搞特殊化、不以权谋私、甘心做事的精神,相信徐林收会带领着松兴屯走得更远,也相信会有更多如徐林收一样的好干部,创造出更多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