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江西:“旅游+非遗” 未来更可期

2019-03-28 15:00:48    江西日报

南城县麻姑山建昌帮非遗展示馆中的药切片展示。(资料图)

当前正是赏花旺季。3月15日,婺源县梦里老家景区“抬阁”巡游现场人山人海,热度丝毫不逊色于赏花。

作为文化、旅游大省,江西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非遗资源,旅游与非遗的融合如火如荼。非遗为旅游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和滋养,让旅游更加有味道;旅游则成为非遗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平台,为非遗增添了活力。

牵手:“非遗+旅游”加出新活力

近年来,随着文化与旅游不断深入融合,非遗与旅游的“牵手”水到渠成,全省各地和旅游景区在引进非遗项目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收获颇多。

有些地方早在旅游景区规划开发之初,就将非遗融入其中,丰富景区文化内涵。兴国县三僚风水文化景区根据自然村落的布局,突出三僚堪舆文化元素,已打造成为以“中国风水第一村”为品牌的集文化体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在舞台表演方面,非遗通过在景区设立舞台、剧场等形式进行展示表演。以旅游演艺产品为例,在非遗文化资源的深度发掘、整合开发的过程中,可以从多元化角度融入现代科技要素。“滕王夜宴”“寻梦牡丹亭”“天下三清”等为代表的实景演出,开辟了对历史遗存、非遗文化等进行保护式开发的有效途径。

在现场体验方面,各地将传统美术、传统技艺和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生产、表演、销售搬进景区,让游客参与其中。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设立制瓷作坊,进行现场制瓷,展示悠久的手工制瓷工艺,游客可亲身体验;龙南县客家酒堡设立酿酒作坊,向游客展示客家米酒的制作过程,让游客体验酿酒的乐趣。

全省每年都有不少旅游节庆活动,各地通过在景区举办民俗及节日类非遗活动,集聚人气,拉动消费。南昌市新建区西山万寿宫庙会,因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每年吸引30余万游客前来观览;吉安市青原区渼陂古村每年举办的箍俚龙,吸引大量游客。

非遗旅游商品的开发也热火朝天。因其蕴含独特的地域文化密码,非遗旅游商品受到游客的追捧。余江雕刻、景德镇手工制瓷、婺源三雕、南城麻姑酒、德兴手工铜艺等非遗旅游商品,已成为当地旅游业最具代表性的伴手礼。

意义:旅游更有味道非遗更具活力

和旅游的“牵手”,让非遗找到了一条“活化”的路径。与非遗的“联姻”,则为旅游开辟了一条“个性”的道路。

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全省各地在写好文化旅游发展这篇大文章时,充分利用当地优势特色非遗资源,加强非遗项目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既增强了非遗传承的内在生命力,又提升了旅游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南丰傩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的南丰蜜橘采摘季,在“橘园游”各条线路上,游客都能看到南丰傩舞,感受到当地独特文化。客家门匾习俗是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上犹县在乡村旅游点梅水乡园村建成“客家门匾习俗传承基地”和客家门匾文化长廊,受到游客的广泛关注……“非遗+旅游”,让传统技艺得到传承和发扬,同时又给地方旅游品牌加分,形成发展新优势。

文昌里曾是临川最繁华的商业街区,也是抚州的历史档案馆和老城博物馆。改造后的文昌里,建筑不改其貌,同时引入非遗项目,文化底蕴更足,众多游客慕名而来。在文昌里的建昌帮中医药文化体验馆和南城县麻姑山景区的建昌帮非遗展示馆,每天都有“建昌帮”中药炮制技术展示,围观者众多。南城县“建昌帮”中药炮制大师上官贤表示:“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是把传统文化封闭起来就是保护,而是要‘活化’它、使用它。”

“传承保护过程中,善加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发挥最大的效益才是最好的保护。‘非遗+旅游’,让技艺得以传承,赋予美景内涵。”省旅游规划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非遗传承之路并不平坦,但是经由旅游这扇窗,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古老的技艺依旧充满活力。

“如今,人们期待在旅行中获得多元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也更看重旅游体验。”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非遗+旅游”恰恰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我省各地旅游资源丰富,再加入各自的非遗元素,变得更具特色与魅力,也让“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传承保护更具活力。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推动“非遗+旅游”工作,打造更具有深度的风景,让更多人深层次、多维度地感知“江西风景独好”。

目标:80%重点景区引入非遗项目

省旅游规划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度江西旅游市场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文化旅游正越来越受到游客喜爱。景区如何丰富文化体验,让旅游更有文化味?这需要景区在提升文化内涵和游客的文化体验感等方面下功夫。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历史文化见证,是独具价值的旅游资源。

历经岁月的更迭与文化的传承,赣鄱大地积淀了众多底蕴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18年6月底,我省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0项、省级56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0名、省级478名,拥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个、省级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个、省级20个。

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既有传统技艺的传承,又有歌舞表演艺术的沿袭,还有服饰、节庆、美食、医药等文化精髓的保护与延续。如果不能进入社会大众的生活圈子,跟不上人们审美的变化,再好的文化或技艺也没有用武之地,“好技艺”最终都会成为“活化石”。非遗与旅游,相融则相盛。如何实现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使非遗更好地融入旅游场景,赋予非遗更为蓬勃的生命力,进一步提升旅游的吸引力,是摆在我省文化和旅游部门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推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江西在行动。近日,我省公布了127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和首批45个传统工艺振兴项目,省文化和旅游部门正在研究制订《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三年行动计划》。我省为三年行动计划定了目标:全省80%国家4A级、5A级等重点旅游景区要引入非遗项目。

此外,我省还将探索“非遗小镇+保护”“非遗小镇+旅游”“非遗小镇+扶贫”“非遗小镇+产业”等保护发展模式,培育20个省级“非遗小镇”。这些小镇未来都有潜力发展成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

“旅游+非遗”,江西大有可为、未来可期。(记者 龚艳平 文/图)

(原标题:江西:非遗进景区 景上更添花)

相关热词搜索:江西 旅游 非遗 未来 可期

上一篇:第七届北京农业嘉年华:多举措保障迎客流高峰
下一篇:广东佛山:桑基池埂渔之乐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