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2017年6月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西藏和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四川凉山、云南怒江、甘肃临夏等地区,生存环境恶劣,致贫原因复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缺口大,贫困发生率普遍在20%左右。”这些地区简称“三区三州”。截至2016年底,“三区三州”总人口2580多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960多万人,占比高达76%,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18万多人,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全国脱贫攻坚大局中有特殊重要地位。如何瞄准突出问题和重点任务精准发力,啃下“硬骨头”、确保“三区三州”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历己亥年春节期间,本刊记者采访了“三区三州”基层扶贫干部与当地百姓,与新时代共同见证脱贫攻坚的新气象。
2018年1月4日“悬崖村”驻村书记帕查有格与当地师生在钢梯合影留念。(俄依沙 摄)
四川凉山州:
“世外桃源”拥抱新思维
举国欢庆的传统佳节,往往是“旅游人”最忙碌的时候。2019年春节期间恰逢凉山州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苏正清带队值班,假期刚过,他便赶赴昭觉县阿土列尔村调研。
1950年解放的凉山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在党的关怀下,凉山彝族自治州于1952年成立,1956年实行民主改革后,由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古老凉山一跃迈入新的发展时期。
阿土列尔村最高海拔2300米,最低海拔628米,相对落差近达1700米,现有村民171户、688人,其中含84户贫困户。由于地势险要、物产丰富,这里一度是战乱年代的“世外桃源”,世居于此的村民最早可追溯至近两百年前。
2015年12月,考虑到阿土列尔村因道路出行困难导致当地群众生活困难,当地县委决定派出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组开展脱贫攻坚工作,随后州委又从州委组织部派驻了一名第一书记。
1986年出生的凉山州彝族青年帕查有格就是在四年前的冬天因派驻原因第一次来到“悬崖村”。当时要想通往阿土列尔村山上的3个村民小组,需要攀爬落差近800米的悬崖和17节藤(铁)梯。电力不稳定,不通网络,没有手机信号,信息闭塞,昔日的“世外桃源”如今成了近乎与世隔绝的“悬崖村”。
尽管这里生存条件艰苦,但旅游资源很丰富。苏正清介绍,自2016年11月引入6.3亿元社会投资以来,“悬崖村”成立了旅游公司,开起了农家乐。游客带动了当地农产品销售,村民脱贫致富的脚步越走越轻快,曾经的民生痛点如今成了旅游扶贫的亮点。
2019年2月7日,农历大年初三,刚于前一天从西昌市参加旅游开发、扶贫建设座谈会后不久,帕查有格便带领村庄规划专家赶回阿土列尔村展开扶贫调研工作。作为“悬崖村”的第一书记,自2015年12月驻村以来,双膝留下伤病的帕查有格仍然频繁往返于陡峭的山路之间,与“深度脱贫攻坚战”展开赛跑。
帕查有格告诉本刊记者,“悬崖村”共分山上、山下两部分。尽管山上生活条件艰苦,但在深厚的乡土情结与异地扶贫安置之间,当地人选择了前者。易地扶贫安置能改善居住条件,但治标不治本,并不能解决“吃饱饭”这个问题,旅游扶贫为“治本”问题打开了思路。
2019年春节期间,“悬崖村”游客数量大增,其中山下日均接待游客数量在2000—3000人次,一度导致当时山下唯一的水泥路出现了堵车局面。
“为什么我们大年初二着急开会,就是想尽快把传统村落打造出来,让山上的每家农户都具有一定接待能力。2019年,我们将进入重点打造传统村落建设期,从粗放的原生态旅游过渡到专业的传统民俗村旅游,通过产业发展和旅游收入的增加来实现村民收入的增加。”
从“安于现状”到“撸袖快干”,当地有关部门把观念转变作为“悬崖村”脱贫奔小康的精神保障。
随着“悬崖村”与外界的联通逐渐变通畅,村民开放意识、商品意识、财富意识悄然生长。24岁的彝族小伙“悬崖飞人”莫色拉博给致力于旅游扶贫工作的苏正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旅游扶贫让这个彝家小伙实现了华丽转身。短短三年时间,莫色拉博从一名不太会说汉语的放羊娃,成为拥有十多万粉丝的“悬崖村”直播网红、攀岩领队、旅游向导,昔日年收入仅有二三千,如今月收入能达到三四千,曾经的“悬崖村”正向云端上的“小康村”阔步迈进。
援藏干部、林芝市副市长黄细花在藏族同胞白玛家
西藏林芝鲁朗:
要脱贫,更要绿水青山
2019年藏历新年与农历春节恰逢同一天,春节过后,在西藏林芝鲁朗小镇经营藏家石锅的商户白玛向本刊记者盘点了过去一年的收入:依托当地旅游产业,通过“餐饮+民宿+藏族特产”的经营方式,2018年全年,他的收入达到近20万元。谈及2019年的计划,身为两个孩子父亲的白玛表示,希望能够获得政府批准,再建一些客房用于接待各地游客。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好事,如何兼顾绿水青山?
白玛所在的林芝鲁朗小镇位于“中国人的景观大道318国道”旁,以丰富的生物基因多样性和地貌多样性闻名。
作为广东省重点援藏建项目、西藏自治区重点旅游开发项目,鲁朗从“诞生”之初便是一个以“藏族文化、自然生态、圣洁宁静、现代时尚”为核心理念设计的国际化旅游小镇。?
小镇坐落于众多世界级自然景观区间,东临中国最美山峰南迦巴瓦峰,西临巴松错、尼洋河风光和南伊沟,南近鲁朗林海和雅鲁藏布大峡谷,北靠色季拉山。
守着独一无二的地理区位,最初人们担心开发建设鲁朗小镇这类旅游项目会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与污染。
随着该项目的推进与落地,人们发现,建设、开发、运营鲁朗小镇不但没破坏环境,反而改善了环境。2018年年底,西藏林芝鲁朗小镇正式迈入脱贫行列。
鲁朗是如何做到的?拥有17年环保部门工作经历的“超龄援藏干部”、林芝市副市长黄细花向本刊记者介绍了鲁朗小镇保护环境与旅游开发同步推进的基本情况。
广东省重点援藏项目——西藏林芝市鲁朗国际旅游小镇远景图(鲁朗管委会供图)
为保证小镇健康有序发展,黄细花所在的鲁朗小镇景区管委会制订了详尽的小镇运营管理制度,监督小镇市政工程运营情况,每日督查小镇污水处理、环境卫生等市政工程运营情况,督促施工单位与监理单位及时整改遗留问题。与此同时,管委会开展了综合环境整治大行动,制定长效管理机制,确保鲁朗小镇以干净整洁、圣洁宁静的姿态服务广大游客。
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得当地百姓更加认可旅游扶贫的发展模式,自小镇试运营至今,游客人数已达200多万余人次,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019年是黄细花援藏工作的第四个年头,作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建设者和亲历者,黄细花希望未来能够把高原低氧的劣势转为优势,打造一个像台湾阿里山一样的高原康养小镇。她也期盼着拉林、川藏铁路能够早日通车,希望林芝航空能够开通更多直航线路,让更多人走进“来到了这里就会忘记家乡,不想家乡的地方”。
据统计,鲁朗小镇现有家庭旅馆115家,客房近900间,床位2247张。通过广东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与鲁朗景区管理委员会及各级培训机构对农牧民家庭旅馆的培训,家庭旅馆服务水平得到很大提升,有效提高了鲁朗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
据本刊记者了解,鲁朗国际旅游小镇从建设到运营,至少为当地解决就业岗位1000个。
鲁朗国际旅游小镇的建设运营为我国援藏扶贫、旅游扶贫、文化扶贫提供了样本案例,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经验和模式,并有力推动了受援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祖祖辈辈生活在鲁朗的藏族同胞和充满激情与爱心的汉藏干部们共同在这里,为营造出理想生活的香巴拉王国共同努力着。
2016年4月9日,维吾尔族姑娘迪丽胡玛尔在第三届“乌什之春——丝路泉城杏花香”赏花摄影节现场(冀松池 摄)
新疆乌什县:
自创节日品牌带动乡村旅游
如果提起“泉城”你只想到山东省济南市,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天山南麓的乌什县可能会不答应。事实上,素有“半城山色半城泉”美誉的乌什县不仅拥有秀丽的自然风景,还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据资料记载,乌什县距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烽燧文化、丝路文化和西游文化都曾在这里交汇。汉朝外交家张骞从这里出使西域,唐代高僧玄奘途经这里去西天取经,佛学名家鸠摩罗什、唐代大诗人李白、清代乾隆皇帝、民族英雄林则徐、名将左宗棠等人,都曾在乌什史上留名。
泉水潺潺,不仅送来了“丝路泉城”的名片,也送来了“杏花村”。“杏花村”位于乌什县奥特贝希乡,距县城约23公里。村内溪流环绕,路旁田间遍布着品种繁多的杏树。
每年3月底至4月中旬,正是杏花盛开的时节,2013年该村承办“泉城杏花香—杏花摄影大赛”,受到地区内外摄影、徒步、骑行爱好者的青睐,因此得名“杏花村”。
据资料显示,仅第三届“乌什之春——丝路泉城杏花香”赏花摄影节活动中,到杏花村参加摄影节活动的游客就有三万余人,为当地农牧民带来了120万余元的直接经济收入。开幕式当天,该村马车队均座无虚席,仅上午12点到下午5点,每辆马车的平均收入就达到了580元,半天时间的收入相当于当地群众以往1个月的收入。
三届杏花节连续举办下来,使得杏花村的村民切身尝到了发展旅游业的甜头,也使该村成为全县旅游意识觉醒最早的一个村。
2019年春天,这里将迎来第六届丝路泉城杏花香赏花摄影节。为了办好这个节日,乌什县旅游发展委员会党组书记杨怡从春节前夕就为此事奔走忙碌。
“每年三、四月份是我们的杏花节,当通信基站额定的承载力与短时间激增的游客在杏花节'相遇',导致2016年现场一度出现游客面对面却无法接打电话的局面。今年要着力解决这些软实力建设问题。”
在可用耕地稀少的情况下,“六山三滩一分地”的乌什县通过节日旅游找到了脱贫攻坚新方向。
杨怡表示,随着县域旅游产业特别是乡村旅游的发展,广大农牧民群众逐步意识到,虽然马车还是那架马车、杏树还是那棵杏树,但只要生产方式稍微转变,由单纯地从事农业生产过渡到农业与旅游兼顾,财富一下就可以增长好几倍。“旅游可以脱贫致富,可以实现就地就近就业”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近年来,乌什县以全域旅游创建为抓手,大力推进“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战略,积极探索“旅游+扶贫”发展模式,通过开发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特别是乡村旅游业,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创业,享受旅游产业发展红利,全力助推脱贫攻坚。
“乌什是一个不需要‘空调’的县城,我们拥有很好的自然、历史、人文资源,未来希望能够通过旅游产业带动乡亲们增收、脱贫,成为口岸开放的前沿。”
当地赛马节(乌什县旅游发展委员会供图)
今年是杨怡在乌什县工作的第三十年,谈及未来工作方向,杨怡表示,希望能够努力完善自驾游服务体系,通过旅游渠道把当地百姓的农产品(沙棘、鹰嘴豆、核桃)转化成旅游商品,以伴手礼的方式销售出去。
在杨怡看来,这个“不需要空调的城市”最需要的是宣传推广与外界的投资。杨怡的故乡在河北保定,按组织规定,她可以每隔四年请一次探亲假看望父母,可她最近一次探亲已经是2013年。
怒江石门关春色(贡山县旅游发展局供图)
云南怒江贡山县:
在发展中释放文旅扶贫势能
2019年春节期间,受怒江美丽公路正在建设和德贡公路(贡山至德钦)碧罗雪山垭口雪封山的影响,前来贡山旅行的游客较往年相比少了一些,但贡山县旅游发展局局长杨晓冬仍发现了与往年不一样的情况:县域内一日游的游客和各村组的民俗文化活动都在大幅增加。
今年春节前后,贡山县旅游局先后部署、组织了全县范围的节前涉旅企业安全生产大检查,组织贡山县重要集镇和景区提供定点旅游咨询服务,安排发布了提供游客参考的食宿、旅游路线和天气、路况方面的公告、通知。
就像一瓶藏在深巷尽头的佳酿,贡山县丰富的文旅资源“万事俱备,只待‘品赏’”。这里拥有世界级的自然景观资源,涵盖高山湿地、高山草甸、瀑布群、亚热带雨林、寒温带林景观。其中,独龙江、丙中洛、野牛谷和怒江第一湾、石门关、嘎哇嘎普雪山、独龙神田等都是怒江的标志性景区景点。
做为大香格里拉旅游大环线上的重要节点之一,贡山同样拥有世界级的人文景观资源。在这里,多民族多宗教和谐共存,全世界唯一的独龙族、怒族聚居于此。良好的生态环境,极佳的气候条件,使得地处西南一隅的贡山孕育出了众多品质上乘的草果、草莓、白山药、羊肚菌、土蜂蜜、黑松露等特色农产品。
美景,美食,与独龙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卡雀哇节、怒族仙女节、独龙族镖牛祭天仪式、独龙族文面传说、怒族石板文化共同构成了贡山的文旅地图。
“贡山旅游发展起步较晚,缺乏经验,我们也在努力实践,积极探索好的旅游扶贫模式和景区创建管理经验。”杨晓冬对本刊记者表示。
作为文旅扶贫的新成员,在探索文旅+深度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贡山迈出了探索性的脚步。
通过“旅游致富带头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旅游专业合作社+建档立卡贫困户”这两种合作发展模式,当地扶持发展了一批有发展愿望但无力发展的贫困人口。
截至本刊记者发稿前,贡山县旅游局共成功扶持、发展了43家特色客栈、农家乐和旅游产品培育户,累计8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直接受益。
此外,当地政府多措并举保护全世界唯一的怒族传统古村落,为保护和开发传统古村落打下了基础。杨晓冬向本刊记者表示,接下来将努力把怒族传统古村落打造成令贫困户有收益、村集体有收入的全省旅游扶贫示范村。
近几年来,有关部门在贡山文旅扶贫方面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越来越多,贡山的旅游大交通环境在不断改善。两年前的交通“口袋底”状况得到彻底改善,如今的贡山,形成了北可上西藏拉萨,南可下六库、保山、瑞丽,东可进香格里拉、四川,西可出缅甸的交通格局。
“北上南下、东进西出的交通网已现雏形,贡山通用机场即将开工建设,旅游交通通达条件将取得质的提升,独龙江5A级景区、丙中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已摆上议事日程,旅游扶贫示范村、旅游扶贫示范户创建工作正式启动,文化旅游产业将会在贡山脱贫致富奔小康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杨晓冬对贡山文化旅游产业接下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杨晓冬同样期盼着,社会力量能够多了解贡山、宣传贡山,推荐、引荐有实力的社会资本到贡山投资文化旅游产业,引进各类文化旅游行业的人才参与贡山文化旅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