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乡村工匠”马文明

2019-03-22 11:04:38    青海日报

  马文明和妻子一起查看培育的新苗。

  马文明查看桑葚的挂果情况。 本报记者 咸文静 摄

  初春时节,记者慕名来到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龙羊峡镇阿乙亥村的龙羊峡文明蔬菜水果种植家庭农场。一栋栋温室大棚沐浴在清晨的阳光里。

  “马老板!”

  “来喽!” 这边话音未落,一个浓眉大眼的回族汉子应声而出。握手寒暄几句,便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去。

  今年40岁的马文明是阿乙亥村唯一的回族。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打从记事起,家里的日子就过得紧巴巴。虽说靠着0.8公顷地,填饱肚子不成问题,可遇到急事,找邻居借10元钱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就这样,马文明十几岁时便走出家门四处打工。直到1998年,才在附近的砖厂找到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安稳的生活一直延续到了2009年。经常关注国家政策、新闻报道的马文明突然“嗅”到了一个新的商机——种菜。

  “新闻上说国家要扶持种植养殖业发展,我就在村上流转土地,种了1.33公顷露天蔬菜,还建了8个温室大棚。”硬件配齐了,可几乎没有“拿过铁锨把”的马文明却遇到了一个个大难题。种的菜不仅产量低,而且卖相差,一到市场上,根本没有竞争力。没几年,便赔了个底朝天,不仅没有能力偿还债务,有一段时间,甚至“连把铁锨都买不起”。

  变化始于2013年。

  县委组织部组织和他一样有想法的农民外出参加培训。一看到陕西、甘肃等地的农业发展模式,老马惊讶地合不拢嘴。

  “没想到,种菜还有这么多学问。温度、湿度,甚至时间都有讲究。特别是当地的休闲农庄、观光采摘都给我不小的启发。”

  这年起,马文明准备了一本“种菜笔记”。几号种地、何时浇水,地里发生的大事小情,他都一五一十写在本上。记录的越多,后期遇到问题时参考的材料就越多。渐渐摸清门道的马文明终于在种菜五年后看到了“回头钱”。

  2014年起,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渐渐多了起来。马文明开始不断地扩大种植规模,在种菜的同时,搭建大棚种植水果。在甘肃省张掖市,马文明看到红心火龙果、木瓜这些热带水果长势良好,不禁萌生了引进到家乡种植的念头。

  “这些水果经济效益好,种植过程也不繁琐,关键是两边的条件差不多。”经过比较,虽然两地气候条件相似,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并不好当。2017年1月。“远道而来”的火龙果和木瓜正式在阿乙亥村安家落户,经过悉心照顾,他发现这些水果“并不认生”,2018年就开始挂果,比预计的挂果时间早了一年。

  一边种蔬菜,一边种水果。转型成功后的马文明在职业农民的道路上渐行渐稳。随着农场知名度的不断提升,他的腰包也渐渐鼓了起来。2018年,仅蔬菜一项,就带来了五十多万元的收入。

  生活条件好了,马老板的“眼界”也高了。开始琢磨怎么能让自己的小农场发挥更大的作用。

  40岁的文昌吉是村上的贫困户。一没文化二没技术,汉语也说得磕磕巴巴,外出打工四处碰壁。马文明的农场扩大规模后,文昌吉两口子找到了务工的好地方。每年3月至11月,在农场负责栽苗、锄草等工作,每天都有100元的工资。除了提供工作岗位,一到游客开始采摘的时节,他也招呼左邻右舍的人在农场里出售自家的土特产增加收入。

  2018年7月,州上的培训还没结束,马文明又收到了一个好消息。

  “组织部把包括他在内的19个人选为全县重点扶持的乡土人才。对这些各个领域中比较拔尖的‘乡村工匠’,今后将从资金、政策、项目等多方面给予扶持帮助。举例来说,假如他在发展过程中遇到有一些新的想法要去外地学习,只要他提出来,我们就会优先安排。”共和县委组织部干部梁生翔介绍道。

  “我自己文化程度不高,以前想着能带动几个乡亲到农场打工就行。培训参加得多了,觉得应该有点长远的打算,才对得起组织的培养!”顶着这顶“乡村工匠”的帽子,除了让贫困户有一份稳定的收入,马文明更想让村民们都能从脚下的一亩三分地里“刨出”更多的获得感。

  去年,安徽的一家单位计划在他的农场里建草莓育苗基地,看到0.13公顷的试验田长势很好,今年又扩大到了0.67公顷。马文明告诉记者,如果这个基地能够成功建立,就有能力带动周边村民一同发展。

  “喂,郭师傅!”聊得正酣,马老板的热线又响了。

  原来,去年年初,恰卜恰镇东香卡的村民郭存海来农场观摩。听完马文明分享的创业经,郭存海回家也开始种植蔬菜。后来一看马老板的火龙果“火”了,今天他想来实地“取经”。

  “没问题,我在家等你!”马文明说完,高兴地挂了电话。

  从一人富到带人富,正如梁生翔说得那样,这正是他们培养“乡村工匠”的初衷。(咸文静)

相关热词搜索: 乡村 工匠 马文明

上一篇:别让村民为洗澡犯难
下一篇:江西吉安:河长治水 营造水清岸绿新乡村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