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送”为主的思路,已经无法满足村民的需求。让百姓唱主角,就要通晓民意,体察民情,不搞一刀切
如果不实地到农村走走、和农民聊聊,你很难想到,人们对文化的渴求如此强烈。一位年过七旬、写不出自己名字的农村老太太,最心心念念的,是戏班子什么时候能再来村头演一场;一个在家留守的孩子,能对一部绘本惦念许久;一个鞋上沾满泥土的庄稼汉,总在追问镇上来的干部,说好的诗词老师什么时候能来村里指导指导。
农民眼中的文化,简单而朴素。它可以是一本书、一副对联、一场戏;可以是敬老爱幼、妻贤子孝;可以是邻里和谐、乡风文明。老乡的口袋越来越殷实,文化需求也愈发强烈。如今,以“送”为主的思路,已经无法满足村民的需求。仅仅把图书摆上书架、把戏送上门还不够,而要让百姓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主角,引导他们根据本乡本土的不同特点,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
让百姓唱主角,就要通晓民意,体察民情,不搞一刀切。前些年,不少地方都投入经费建设了农家书屋,有的却乏人问津。究其原因,在于一厢情愿,没有深入了解当地村民的喜好,把钱花在了刀把上。“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参差百态方能体现文化之美,应当对不同乡村的文化特点予以充分尊重,用“百姓点菜”代替“政府包办”。
让百姓唱主角,就要培育乡村的文化“潮人”。想在村里掀起读书热、动员大家看一部好电影、组织排演一个舞蹈节目?这些,都离不开村里的文化“潮人”带头。只有不断培养出本乡本土的文艺“领军人”,才能为文化振兴不断注入源头活水。
让百姓唱主角,尤其要注重发挥村中模范人物的引领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就要让村里的好媳妇、好婆婆、好邻居成为村民称赞、羡慕的对象。山东探索在乡村竖起一块块善行义举四德榜,评出村里的先进人物并进行表彰,取得不俗效果。有的地区则大力挖掘本土乡贤,有效帮助了移风易俗等工作的推进。
今年春节期间,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山东惠民县再一次迎来了历史悠久的胡集书会,四邻八乡的百姓涌入胡集镇,只为一睹这一年一次的曲艺盛会。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书会的演员多了不少年轻面孔。少年郎稚嫩的嗓音和观众善意的笑声汇集在一起,文化的力量,正让乡村更具活力。
(原标题:要让老乡唱主角 让乡村更具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