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西藏墨脱脱贫记

史晓韵 鲜敢    2019-03-07 10:56:10    人民日报

  墨脱县城一角,初步展现出一座现代化城市的美丽风貌。
  本报记者 邓建胜摄

  赴京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前,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完全小学副校长格桑德吉代表专门到村里征询大家的建议和想法,听到最多的还是老百姓对日子越过越红火的满足和幸福。边陲小城墨脱的大变化,老百姓们感受最真切。

  从30%到100%

  “以前的茅屋教室很简陋,一下雨就得停课,老师还要带着学生往上盖茅草,手和胳膊上经常划得都是血道子。”简陋的学校还满足不了就学需求,当地适龄儿童能读书的很少,格桑德吉认为自己是为数不多的幸运儿。“我上学的时候,整个学校就一个老师,两个弟弟跟我挤坐一条板凳上课。”

  从教17年的格桑德吉对教育上的变化感受最深,“看到现在新修的教学楼、师生宿舍,还有食堂、阅览室和科学室,教学还用上了多媒体设备,真为孩子们感到幸福。”

  变化的不仅仅是硬件。随着推进教育均衡化、组团式教育援藏等多种措施,不仅有区内的优秀教师和内地学校的老师前来墨脱交流,许多墨脱的老师还得到了前往内地学习的机会。近几年,学校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都在稳步提升,升学率也从早期的30%提升到如今的100%。

  从泥巴路到村村通

  公路,是墨脱人最关心的。这个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城,路不仅代表着墨脱与外界的便捷联系,更是发展的助力。“以前去学生家家访只能走泥巴路,每家门栏里全是一层厚厚的泥,都是进门的时候积下来的。”长期以来,进出墨脱难,全县也没几条像样的路。

  “这次从扎墨公路出来的时候,看到大大小小的工地都在紧张地施工。”格桑德吉笑着说,发展的墨脱好像哪儿都在变化,扎墨公路在提标改造,县城里的街道也在整修,新建的广场、公园、健身场方便百姓的文娱活动。

  这次回村里,格桑德吉还看到,平平宽宽的水泥路都修到了家门口。一调查才知道,全县7个乡有6个实现了乡乡通,唯一一个没通路的乡也将整体搬迁到条件更好的地方,大部分村做到了村村通,有些还把水泥路修到了百姓家门口。“交通便利了,来旅游的人多了,长期不为外人所知的墨脱又将迎来新的发展。”

  贫困县迈上幸福路

  “年初公示了全县脱贫摘帽,这在墨脱可是件大事。”看到乡亲们能跟全国一起实现全面小康,格桑德吉别提有多高兴。以前乡亲们住的茅草房、木板房、铁皮房,如今也换成了国家投资建的新房,家家都是带院子的二层小楼,一进屋,新家具也都摆放得规规整整,“生活条件改善了,大家更追求生活质量,街头巷尾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当地气候适宜种茶,可最初老百姓舍不得将自己的几亩薄田拿出来试种,还是种些玉米、水稻等口粮作物。经过当地政府和广东省援藏队的引导,如今“吃螃蟹”的人越来越多,种茶制茶已成为当地支柱性产业。

  乡亲们高兴地说:“现在的生活已经很幸福了,以后的日子也会越过越富裕,感谢习近平总书记,感谢党中央!”

  “我一定把乡亲们的话带到全国两会上。”格桑德吉说。

  版式设计:沈亦伶

(原标题:墨脱,脱贫了)

相关热词搜索:西藏 墨脱 脱贫

上一篇:贵州:“四场硬仗”脱贫攻坚捷报频传
下一篇:走!去瞧瞧云南李子沟的“开花洋芋”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