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强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3月5日,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小农户的关注,引起四川代表团两位代表的热烈讨论。
“四川是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人均耕地少、机械化程度不高、规模经营难度较大是四川的基本农情。”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畜牧科学院院长、党委书记蒋小松认为,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小农户在四川很多地区仍然是农业产业的主体和稳固力量。如何帮助小农户发展也是蒋小松此次两会带来的建议之一。
作为小农生产的践行者,全国人大代表、十八届共青团中央常委、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李君找到了“知音”,“您说得对,小农户并不必然代表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只要方法得当,小农生产也可能焕发新的生机,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些资源通过现代化的形式重新组织起来。”
小农户发展的痛点在哪里?蒋小松认为,生产的标准化和如何与大市场对接,是小农户发展前后两个最大的痛点。
标准化正是岫云村目前正在努力解决的难题。“互联网革命彻底改变了岫云村所处的地理经济格局,但要在一家一户推进标准化生产,确实需要下功夫。”李君说。
近年来,岫云村因为小农生产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不少成都人驱车400多公里,就为了体验一把传统农耕生活。
岫云村的成功秘诀在哪儿?岫云村组织留守老人、妇女按照传统方式进行生态种养,打造出“年华猪”“时光鸭”“岁月鸡”等生态农产品,通过“远山结亲”活动“为城里人找个山里亲戚”、开办线下生态体验餐厅,正好补上城市消费者对农村“土货”求而不得的供应缺口。
2018年,岫云村在四川省畜牧科学院的帮助下,初步实现了生猪品种上的统一,下一步还要制定标准化的养殖技术标准。
除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要破解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难题,加强组织化程度是共识。蒋小松表示,我国的农民合作组织数量多、规模小、功能弱。以四川为例,近5年农业专业合作社数量增加了176%,已接近9万个,但是加入合作社的成员总户数仅增加12.2%,为401万户,社均户数仅为45个。多数合作社规模小、运营成本高、管理水平低、生产能力弱、经营模式单一,导致低收益或负收益,风险难抗、资金难融,有的专合社甚至成为空壳社。
为此,蒋小松建议,应该支持建立以区域资源禀赋为基础而不是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农民专合组织,建立跨村、跨乡、跨县乃至跨市的专业合作社,使农民专合组织的规模做大。(记者张艳玲)
(原标题:如何消除小农户发展痛点——四川代表团代表热议总理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