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逢强正在向年轻人讲解过门笺制作过程。
刘为顺正在指挥艺术团进行舞狮表演。
来逢强家的过门笺。
来逢强的过门笺作品集。
“再高点,贴吧!”临近春节,各家各户都在贴春联、贴福字,为来年图个好彩头。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地区,还有很多不被大众熟知的过年习俗,这些习俗蕴含着优秀的农耕文化和乡村文明。他们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生根发芽,一代又一代默默地传承。
“过门笺,落门笺,落到地上都是钱”
春节之前,山东省莒县的农民会在自家门框和窗户框上贴上五颜六色的过门笺。大红大紫的过门笺烘托着春节喜庆的节日氛围。
“过门笺,落门笺,落到地上都是钱。”立冬时节,莒县夏庄镇大庄子村来逢强一家就开始忙着用六色彩纸,刻制当地人过年必备的过门笺。
“到我是第七代了,我的儿子女儿也都会。”莒县夏庄镇大庄子村的来逢强是来氏过门笺的传承人,从十几岁开始就跟着家里老一辈做过门笺。
随着时代发展,春联等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以更加高效和便捷的方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人们开始使用印刷的春联、机器切割的过门笺。手写春联和手工制作的过门笺显得有些过时,但是,在传承中沉淀下来历史的厚重感和对传统文化深切的归属感永远不会过时。
“我老伴儿不让我做,怕耽误农活。”来逢强说,“确实做这个东西很费时间,现在机器印刷太快了,又便宜量又大,我现在坚持做下去,唯一一个目的,就是把老祖宗的这个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进入新时代,来逢强更是从刀、纸、图案的构思上下功夫,在继承和发展上做文章,努力使作品顺应时代,迎合民意。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的过门笺,价格比以往有了提高,他还带动村民参与进来,在每年年底逢大集的时候进行集中制作,既传承了这一乡村习俗,又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更丰富了乡村文化市场。
大年三十,站在莒县夏庄镇大庄子村的田野上,放眼望去,你就能看到迎风飞舞的过门笺与春联交相辉映,给村庄装点上了节庆的喜悦,给新春佳节带来了无限生机、欢乐和喜庆。
“现在我们艺术团已经有二百多人了”
“过年正好是农闲,现在这些节目花样很多,有空就出来看。”家在日照市将帅沟村的刘师傅说。
正月初二,美景战胜寒冷,日照海边万平口人来人往,大广场上格外热闹,广场中央的乡村艺术团正在进行一年一度的新春舞龙舞狮活动,这是刘为顺创办的华龙艺术团在表演。
“我自己爱好,当泥瓦匠退休后成立这个艺术团,一开始就兄弟几个,发展到现在我们艺术团已经有二百多人了。”刘为顺自豪的说,“每年过年我们都很繁忙,到处表演,给日照的农民朋友营造过年的喜庆、热闹的氛围,我感到很幸福。”
“大家爱看对我们而言就是最大的欣慰。”万平口景区负责人卜祥伟说,“每逢佳节和旅游旺季,我们都会邀请日照当地的民俗非遗演出团队来表演,这种传播很有意义,把这些优秀的乡村文化传播出去,能让更多国人及世界各地的游客看到中国特色的民俗文化,更加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每逢寒暑假,刘为顺的外孙女尚照青会在艺术团里帮忙打鼓,哨声一响,这个11岁的小姑娘瞬间起范儿,铿锵的鼓点中传递出小姑娘大大的能量。华龙艺术团的成员们在实践中兴盛了乡村文化,他们用自己的才智继承和发展了乡村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农闲时,刘为顺还带着艺术团进农村,帮助农民朋友传承乡村特色民俗文化。就这样一代传一代,他们成为活跃在乡村文化振兴一线的实践者。
“春节节庆我们会到处展演,各个村庄跑。”刘为顺说,“传承是肯定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进行创新,日照市是沿海城市,我们就研究加入了海里面的大扇贝形象,和传统的舞龙舞狮表演融合在一起,更加的热闹,大家也更爱看。”
中国的农村,正是有千千万万农民传承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和传承着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
乡村年味在老味道、老习俗、老物件中薪火相传
春节是个怀旧的节日,我们在老家体会老一辈的习俗,在故乡品尝家的味道,在充满过往痕迹的老家具中翻出记忆中的物件……
在北京,我们可以去逛庙会,庙会的摊儿就是过年时最兴盛的买卖家儿,过年时应景的各色物事,密密匝匝地摆在摊上,挂在架上,透着红火。
在河南,可以真正感受到传唱多少年的民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儿,捏鼻儿(饺子)。”
在新疆,我们可以品尝维吾尔族春节家宴食品,用大米、羊肉、葡萄干等做成的“普罗”(抓饭),用面粉、羊肉、洋葱等做成的“匹提尔芒达”(包子),用带骨羊肉煮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面团抻成的“兰曼”(抻面),以及与汉族馄饨相似的酸辣可口的“曲曲尔”等等。
在福建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音近,寓意进入佳境。
在河北,除夕晚,全家老少吃团圆饭、包水饺,备冷拼,到凌晨12点时,鞭炮齐响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在山西,我们可以在大年初一早上天亮之前吃用黄芪、羊肉、长山药、黄酒等制成的头脑;在大年初二早上喝用小米面和玉米面混和后炒成的面茶。
在陕北,春节更是炽热的,到处红红火火。除夕之夜人们总是睡得很晚。一般家里都彻夜不熄灯,预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然后在新年第一天吃上一碗臊子面,开启热热闹闹的一年。
乡村年味正是在这些老味道、老习俗、老物件中薪火相传。它是小时候栽的老树,是妈妈做的麻片儿,是随风飘扬的过门笺子,是保存已久的粮票,是磨损缺页的连环画,是太爷爷留下来的枕头匣子……正是万家灯火中一个又一个鲜活的记忆,传承着老一辈的手艺,传播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递着新年温暖的情谊。(见习记者刘硕颖文/图)
(原标题:老味道 老习俗 老物件 乡村年味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