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机就可以控制设备进行浇水施肥,而且什么菜用什么比例的肥料都由电脑自动生成。我每天就负责检查这些管道。”马安祥做梦都没想到,自己练就的“土把式”有一天能用到世界上最先进的“水肥一体化”自动系统的维修上,而且就在家门口。
流转了土地,在蔬菜产业园上班、挣工资,农民马安祥已不再是一名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了。“我一个月能挣3500元,比起以前的生活那是一个地上一个天上。”马安祥说。
马安祥家所在的秦州区杨家寺镇中川村地处海拔1600米左右的大山之上,自然条件差,过去种小麦、土豆,只能解决温饱。如今,这里的农民生产“得现金”、务工“挣薪金”、入股“分红金”、土地流转“获租金”,脱贫致富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这一切,得益于秦州区实施的贫困山区蔬菜产业脱贫工程。
秦州区地处西北梁卯沟壑区,属贫困山地农业大区。改革开放40年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藉河川道区原有设施蔬菜种植基地锐减。如何破解贫困山区贫困群众快速脱贫的难题?
因贫施策、因地制宜。经过农业部门的认真调研并结合近年来试验示范成果,秦州区果断决策,提出“西菜南移”战略目标,决定从2017年1月到2020年12月,建设以杨家寺镇为核心区,秦岭镇、牡丹镇为次核心区的秦州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在自然条件差的贫困山区,脱贫攻坚关键是要找准路子,只要我们瞄准群众的需求,一个一个问题解决,不断创新扶贫方式,就能让全面小康的阳光照进每一个贫困家庭。”秦州区委书记雷鸣说。
经过近两年的建设和发展,农业园区已入驻金土地、蓬勃等127家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其中25家蔬菜种植合作社,建成钢架大棚3600座,蔬菜品种以辣椒、豆角、西红柿、黄瓜等为主,正逐步向有机菜花、圣女果、小乳瓜、秋葵等高附加值的果菜过渡。
时值隆冬。在杨家寺镇金土地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蔬菜大棚里,油麦菜、莲花菜等绿叶蔬菜长势喜人。在蔬菜园里忙碌的村民赵金芳说,再过几天,这些油麦菜就可以上市销售了。她的2亩地入股到金土地合作社,除了分红,在这里打工还有一部分收入。
马村林是村里的贫困户,家里人多地少,日子过得很是紧巴。2016春节,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把家里的3亩地拿来入股,之后下定决心到园区打工。靠着吃苦耐劳的精神,他逐渐成长成为金土地合作社大棚蔬菜的种植技术员。2017年年底分红加上工资,马村林一下收入了6万多元,从40年前老辈人留下的危房里搬到了刚刚盖起的小二层楼。
据了解,农业产业园共辐射带动周边杨家寺镇、秦岭镇和牡丹镇等贫困户2271户,户均年收益9000元以上,实现了贫困山区贫困户短平快、高质量、可持续稳定脱贫,脱贫效益可观。
近段日子,天水市民李宏很轻松,因为忙完一天的工作后,她不用再去菜市场买菜了。早上,她只需动动手指,在秦州蔬菜网上商城选好要买的蔬菜,等晚上回到家,新鲜蔬菜就送到了她的家门口,节省了不少时间。
为了打开蔬菜销路,2018年11月,由秦州区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运营的“秦州蔬菜网上商城”正式上线,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方式,让菜篮子从蔬菜基地直达城市居民家中。线上配送蔬菜不仅新鲜而且及时,同时还降低了费用,实现了种植户和消费者的双赢。
蔬菜该如何把控,才能让市民放心?秦州区农业局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设立了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建立了农残检测室,随时对蔬菜进行监测,并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水肥,把农药残留控制在最低范围,确保从菜篮子到菜盘子的安全,让市民舌尖上的安全得到保障。
目前,“秦州蔬菜”品牌正在逐步实现农产品从田间直接到餐桌,让每一位消费者都能享受到优质、新鲜、安全的蔬菜。秦州区农发公司与天水市一中、天水市一幼、天水市二幼、天水师院等8所学校和部分政府食堂实现了“蔬菜直供”,预计年营业额2000万元,净利润400万元。
峁水河畔东风劲,农业园区展新颜。改革开放40年,秦州区蔬菜种植的方式在变、品种在变、营销方式也在变。当手机APP把一筐筐新鲜的蔬菜从山区源源不断地销往城乡周边时,靠天吃饭的贫困偏远山区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了满足城乡蔬菜供应的“中央厨房”。而这个“厨房”,也正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新引擎。(白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