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年,八任村支书,个个卯着劲谋发展,成为各个时期的模范——浙江三门县城西村今天又“火了”。
城西村原名“翻身村”,当年的目标是“吃饱穿暖”;近年成了“亿元村”,目标是“美好生活”。成立党组织的62年以来,八任书记摒弃传统的姓氏派系,积极培育后任、荐能让贤,“规则不轻改”“遇事摊桌面”成为赢得群众信任的关键。探究“小村现象”,解开农村基层治理的密码。
八个“绰号”一条心
1957年,原名“翻身村”的城西村首次建立党支部,虽然地位“翻身”但发展还未“翻篇”,“路是黄泥路,房是木板房,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而到2018年,村集体固定资产达1.3亿元,集体经济收入1080万元。
记者在村里采访时听到,村民给每一任书记都起了个“绰号”。比如第一任干了24年、因种粮标兵获奖一头老黄牛的章正合,是“老黄牛书记”;第二任抢喝改革“头口水”的金积贵是“先锋书记”;第三任办砖厂建新房的章以齐是“智多星书记”;第四任加入“亿元村”、减掉发展瓶颈的叶加法是“加减书记”;第五任带头拆违的章宏将是“自拆书记”;第六任“让利让地让贤”的章宏军是“三让书记”;第七任改变发展模式的章平是“三改书记”;现任装着6个支架仍四处奔波的书记章以家被称为“拼命书记”……八任书记带领城西村,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以贯之谋发展。
与多位村民攀谈,大家口中八任书记有不少共同点:听党话、跟党走,口碑好、威信高,能致富、善带富,八任书记中有四位办过企业,其他四位也都是村里的致富能手。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这是历任书记锚定的发展理念。早在1972年,村里就办起了五金厂。改革开放初期,第二任村支书办了罐头厂、饮料厂、变压器配件厂,以及全县第一家村级农贸市场;第三任村支书章以齐开办了免烧砖厂,第一次给村民每人分了100多元红利。
到了叶加法任上,村里兴办企业达到了高潮,总数增加到了25家,村里一半以上劳动力在企业上班,城西村成为全县首个“亿元村”。城西村有个加油站,第七任村支书章平意识到租金收入有提升空间,后经协商将租赁经营改为股份合作经营,当年收益就从28万元增加到388万元。
“‘一穷二白’的翻身村不仅翻了身,还成了县里‘第一强村’,靠的就是历任书记敢为人先、接茬干。”村民王勇熙说,城西村总是能在发展中踩准鼓点,一年比一年好。
村子富起来,村民共享发展成果。早在1994年,城西村就实行了“退休制”,60周岁以上老人有补贴,可享受旅游、体检等福利。到了2015年,又实行股权分红制度,去年每个村民拿到分红4700元。
“选人要选能干的,做事不做烂尾的!”
在农村,有的党组织书记担心位子不稳,往往不愿意培养接班人,或只培养“自己人”,而城西村每任书记都能以公心培养“接棒人”。
翻开花名册,80%以上村民姓章,但给章正合接班书记的却姓金,另一位叶姓书记还连续干了17年;从第二任到第八任,有5位是前面的书记看中发展成党员的,还有2位是企业回引的党员;好的苗子,会放到村两委中压担历练,有5位书记当选前都打过配合。
62年,这些乡土干部有一条不成文的“君子协定”:谁能干谁干、谁合适谁上,精力能力跟不上要主动让贤。
第七任书记章平能力强威信高,但由于父母早亡读书少,上台讲个话经常脸红心跳打结巴。2017年换届时,章平推荐时任副书记章以家当书记,自己当副书记。“手把手”“传帮带”,传承引领,造就历届班子坚强团结。
“选什么人事关基层政权,事关农村兴衰,重担不是谁都可以挑的。选村书记一定要选对党忠诚,有头脑、本事强、能奉献的人,坚决把有劣迹、形象差、私心重的人挡在门外。” 三门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王继佳认为。
一方面是选人,一方面是干事。记者调研发现,由于“翻烧饼”导致的浪费或内耗,在乡村比较常见。但由于村级制度建设和执行的连续性,城西村没有出现重复或烂尾。
“家里几个汉子,没有一间像样的房子”,当村民改善居住环境十分迫切时,第四任书记叶加法大胆设想:在全县农村第一个建起90幢小康楼。他和党员们日夜蹲守工地,计划顺利实现。第五任、第六任村支书章宏将和章宏军,持续推进改善村民住房条件,开展临街宅基地安排和立改套建设,完成了140套住宅建设安排,实现了村庄面貌的彻底改变。
公共事务“摊桌面”,定下规则不“打折”
村民章以简在村里干了35年文书。在他看来,村里最大的是“规则”。
在村部,记者发现一张用油墨印刷、落款1990年4月2日的《关于安排屋基有关规定》的村规,这一规定沿用近30年至今有效。“只要规则定下来、说清楚,千万不能轻易改。” 章以简说,“宅基地谁家该分谁家不该分,村民自己对照条件一目了然。”
1957年,村里制定了村民赌博者游街示众等村规民约,后来不断修订完善,形成了“村规民约22条”,执行至今不打折扣。
去年,城西村开了150个会,围绕的基本都是需要“摊桌面”的事。章以家说,村里凡是重要事项和超过2万元的项目资金都要经过讨论。
管好钱有“土办法”。几十年前,城西村建立村级财务“三不”铁规:对任何人不借钱、不贷款、不担保,刚性执行加上严密监督,62年来,城西村没有一个村干部出现廉洁问题,也没有针对村两委班子的信访反映。
民主议事是城西村几十年来的一个传统。在第三任村支书章以齐看来,“一手遮天,干不了几天,就是要让村民说了算”。2014年,村里搞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股改方案刚提出时不同意见比较多,时任村支书章平没有强推,组织村干部上门入户反复征求意见,召开村两委会、党员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等20多次,最终取得群众一致支持,全村无一反对。
如果群众不同意,“反对票”的意见会被充分尊重。1989年村里谋划搞村办工业区,村两委会议已经讨论通过,两委成员全部签字同意,但因村民意见始终难以统一,最后项目没有上马。
《城西村村歌》里有一句词:“把自己的事全都抛下,把乡亲的事放在最大。”
利益面前,历任书记基本选择靠后站。如分配“小康房”人多房少,几任书记都主动把分房指标让出来,叶加法妻子不无埋怨:“跟你一辈子,没住上新房子”。正因如此,没有谁会认为“跑关系”有用:“书记都主动让出名额,还好意思走后门,还怕不公平?”
近年来,城西村先后获“浙江省农业经济强村”“台州市亿元村”等数十个荣誉,并成为浙江省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先进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