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年前,偏远的北大荒,一位母亲含泪将一枚铜板缝进女儿的衣服口袋。次日,14岁的女儿告别家乡,踏上了漫漫军旅征途。
72年后,美丽的北大仓,来自中部城市武汉的700万元善款汩汩流入小城木兰,给贫困家庭的孩子们带来更多希望。
汇款者是一位身着整洁军装的瘦小老人,她仔细端详着手中的汇款单,确认无误后,露出满意的微笑。她便是那位年少从军的女孩,如今86岁的湖北省军区技术6级离休干部马旭(见上图)。
“小时候是父老乡亲用百家饭养活了我,长大后是党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去年9月13日,湖北省武汉市一家银行网点,两位80多岁的老人走了进来,要求转账300万元到黑龙江省木兰县的一个账户上。
担心老人遇到骗子,工作人员悄悄报了警。经过警方调查才得知,原来是马旭夫妇准备将毕生积蓄捐给家乡教育事业。
今年4月,马旭捐出余下的700万元,了结了这桩心愿。
消息传开,前去他们位于武汉市远郊住所拜访的人们络绎不绝。看到“千万富翁”住的地方,大家都惊呆了:两间低矮平房,墙面斑驳开裂,屋里只有几件破旧的老家具。二老吃穿用度都很简朴,共用一部老人手机。
“小时候是父老乡亲用百家饭养活了我,长大后是党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那些旧家具用起来还挺好,稀饭小菜吃起来也挺香,我们对生活很满足,一直想为家乡人民做点事情。”马旭说,这些年,她和老伴的工资收入都存了下来,加上获得的科研专利奖励、自购住房增值,攒了近千万元积蓄,全数捐给了家乡。
“这样一件力所能及的平常事,没想到在大家眼里成了大事,还给我这么高的荣誉,我感到很惭愧。”马旭说。
“战友们伞降到哪儿,我就保障到哪儿”
今年6月,马旭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木兰县。
“我记得小时候还和弟弟在松花江畔游泳,现在两岸高楼大厦,再也找不到儿时家的位置了。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站在松花江大桥上凭栏远眺,马旭不禁热泪盈眶。
马旭1933年出生于木兰,父亲去世早,母亲一手将她和弟弟拉扯大。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我们日子过得苦,吃了上顿没下顿。后来,解放军来了,分田分地、给钱给物,我们吃得饱、穿得暖,心里也一下亮堂了。从那时起,我就立下志向:一辈子听党话、跟党走。”马旭说。在母亲和乡亲们的支持下,14岁的马旭毅然参军入伍,先后在东北军政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等学校学习。
1961年,听说新组建的空降兵部队急缺医务人员,马旭放弃在武汉军区总医院的工作,主动申请来到偏远的部队驻地。
“战友们伞降到哪儿,我就保障到哪儿。”刚到部队,她就向首长提出,希望和战士们一同参加跳伞训练。但由于她个子小,体重太轻,远不能达到训练标准。即使再三恳请,仍没有被批准。
马旭不甘心。她晚上偷偷跑到训练场练习跳伞动作,每天都跳上百次。半年后的空降兵考核,马旭动作标准利索,让大家刮目相看。
从此,作为军医的马旭跟着空降兵部队四处跳伞,为战士们做好医疗保障,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您就是一束光,给人无穷的力量”
窗明几净,墙壁粉刷一新,客厅宽敞明亮。屋子的一角还搁着不少行李和纸箱。考虑到马旭和老伴年纪大了,住在郊区多有不便,最近,湖北省军区安排他们搬到了位于中心城区的部队干休所公寓楼里。电梯楼房,安静的小区,居住条件好了,马旭却一时不太习惯。
“组织上关心、照顾我,让我搬到这里,但我还是想回去继续搞科研。”采访期间,马旭对记者说。
在担任军医时,马旭发现伞兵们的脚踝经常受伤,但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办法。离休之后,她和老伴查了大量资料,先后设计6套方案,画了700多张图纸,经过亲身跳伞体验、论证,历时600多天,终于发明出一种充气护踝。新产品在空降兵部队推广开来,困扰伞兵多年的难题得到解决。
这一成果获得了国家专利,也激发了马旭的科研热情。她和老伴又一起研制出“单兵高原供氧背心”等3项成果,发表多篇医学论文,还编写了《空降兵生理病理学》等材料。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马旭成为“致敬方阵”的一员。“这份荣耀是党给的,我要永远做党的人,为党奉献一切!”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马旭仍十分激动。
很多人邀请马旭作报告。老伴担心她年纪大了,讲不好被人笑话。但马旭觉得,现在身子骨还不错,应该为党做点什么。她一遍遍学习党史军史,记不住的就做成小卡片,随身带着和老伴相互提问,加强记忆。第一次讲课就大受欢迎。
如今,她到全国各地的高校、军营等作了50多场报告,感动无数听众。
各种荣誉也纷至沓来:“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具体有多少荣誉,马旭记不大清了。但如雪片般飞来的一封封家乡孩子们的信件,她却印象深刻。
“在我心里,您就是一束光,给人无穷的力量!”一名小学生这样写道。